不是怕生怕尷尬!認識「社交恐懼症」,如何透過治療重拾身心健康

聯合新聞網 遠流出版社
圖/Shutterstock

文/宮田雄吾

社交恐懼症──過於害怕與人交流的疾病

山梨縣有座遊樂園名為富士急樂園,其中的雲霄飛車「FUJIYAMA」,最高點為七十九公尺,而從頂端一口氣往下墜的時速可達一百三十公里,是日本少數令人心驚肉跳的遊樂設施。

我的妻子和女兒喜愛刺激,總會興奮地要我乘坐,但我卻怕到不行,一旦想到要坐上雲霄飛車,就會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皮膚起雞皮疙瘩,身體也會忍不住打顫。而且全身流冷汗,胃酸在胃裡翻騰,令我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我跟她們說:「妳們坐就好了啊!」我絕對不坐!

如果你跟我一樣很怕這類設施,也不需感到這麼煩惱,不喜歡不要坐就好,害怕是正常的。但若學校課程裡有乘坐「FUJIYAMA」雲霄飛車這項,那該怎麼辦?事情可就大條了。而且,假設旁人還無法理解你為何那麼害怕,每天就好比身處地獄了吧。

其實,在這世上有人覺得去學校上課就好比乘坐「FUJIYAMA」那列雲霄飛車般可怕。一起來看看武志的故事。

害怕上課的武志

小學時的武志是有點引人注目的小男生,不僅參加過兒童會長的競選,也喜歡講些玩笑話贏得關注。愛開玩笑的武志總是被母親斥責,也很常被警告,但他都無動於衷。因為還算認真,成績並不差,老師同學也滿喜歡他。武志的爸爸是國中老師,恰巧武志要升國中時,調去城市工作。容易擔心的媽媽喜歡現在的生活,對於不習慣的都市生活有些抗拒,但也無可奈何,最後舉家搬遷。

新學校在市內是屈指可數的大型學校。武志面對不習慣的環境,感到非常緊張。周遭的同學不知為何看起來都很聰明,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被其他人接納,為此他很不安。

一開始自我介紹時,那份緊張感達到顛峰。(嘴巴乾燥又黏乎乎的,而且呼吸困難……)對於這樣的自己,武志強烈感到不知所措。喜歡受到注目的武志在眾人面前講話時,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經驗。

「我叫尾藤武志,從○○小學來到這裡。請多指教……」

雖然順利結束自我介紹,但他發現自己的聲音在發抖。(完蛋了,別人一定知道我很害怕。)

在意的武志,裝作沒事地看著隔壁同學的臉。而同學看著武志微微一笑。(果然被看穿了!)

武志想到這件事就覺得自己丟臉到不行。

之後,他變得很害怕在課堂上發表。當然不是沒念書,就算被點到名,也還是可以回答出正確答案。沒必要害怕。他腦袋知道這點,但就是無法做到不害怕。因為,一旦要在他人面前說話,他的身體不禁就會出現一些反應,例如身體或聲音顫抖,手掌或腋下流冷汗,臉色難看,胸口有著壓迫感,心臟也毫無來由就跳得很快……明明就是自己的身體,卻似乎沒辦法控制住。

本來引人注目的武志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他為了不讓同學知道自己很怯懦,而把自己隱藏起來過日子。但恐懼卻更侵蝕著武志,不僅課堂發言,就連上課都令他痛苦。

「什麼時候會被老師點到?」一想到這點,上課時他就一直緊張起來,覺得一個小時非常漫長。等到下課時,武志已筋疲力盡。

就這樣,武志終究無法去上學了。不僅如此,因為在意會在外頭偶遇學校老師或同學,也縮在家裡。甚至就算朋友打電話來,他怕自己聲音也仍顫抖著沒辦法好好說話,就也不接電話了。

武志真的覺得這樣的自己好悲慘。「為什麼我那麼害怕呢?明明就沒什麼可怕的,但我真的不行了,我真是個軟弱的傢伙……」失去自信的武志封閉自己。

於是,擔心兒子的爸媽將武志帶去了精神科。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起因在國中

武志本來是「受人注目」的人,而非「純粹怕羞」的人。因為,如果純粹怕羞,就算丟臉也不會對自己有著這樣激烈的身體症狀而感到煩惱,也能在團體中生活。

但武志既不是怕羞也不是軟弱,其實是生病了。而這個病的名稱是「社交恐懼症」。

所謂社交恐懼症,就是在別人面前感到羞恥或受到注目會異常不安的疾病。並非只是單純與人交流時「感到害怕」,而是會伴隨心跳加速或發抖、想吐、冒冷汗等各種身體狀況。這些狀況被稱為「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當乘坐FUJIYAMA時,任誰都會有這類症狀,這是正常反應。但社交恐懼症卻是連遇到他人這類理所當然的場面都會出現這些症狀,那就是大問題了。

武志這類患者的情況是,即使頭腦十分明白「沒有必要那麼害怕在別人面前說話」,身體也仍會在重要時刻違反其意識而出現狀況,所以他們才會感到那麼痛苦。

每每打算站在別人面前時,就會持續體驗到難受的症狀,因此漸漸迴避這樣的場面。而且,想到「要是朋友發現我在害怕就很丟臉」,也變得不善於和朋友互動了。其中也有人像武志一樣無法上學,躲在家裡足不出戶。一般來說,一年裡會有0.5%~2%的人罹患社交恐懼症(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資料),因此絕非少見的疾病。另外,最容易發病的年齡大約是十三歲上下,也就是說,十四歲是處於最容易引發社交恐懼症的年紀。順帶一提,以男女比例來看的話,多數的報告指出女孩子比較容易得到這種疾病。

社交恐懼症患者不擅長的事

其實社交恐懼症患者所排斥的,不只是在別人面前發言,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事。尤其如「接電話」、「在別人面前寫字」、「在人數少的聚會吃飯」、「在男性洗手間時,有人排在自己後面」之類的,很多事情都令他們感到不舒服。

這些場面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在乎對方會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說,像是「對方會覺得我在電話裡有好好應對嗎?」、「應該不會覺得我的字很醜吧?」、「吃飯時聊天開心嗎?」、「後面的人應該不會覺得我上廁所上太久吧?」這類。

還有,有些對象容易讓他們感到緊張。舉例來說,像「老師之類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怎麼熟識的人」特別令他們緊張,也不擅長「跟異性講話」。何況是容易在乎異性眼光的青少年。另外,更別提「一對一談話」了。總之,就是很討厭被別人發現自己很緊張這點,對吧?

順帶一提,雖然是閒話,但這類患者中有些人為了不讓別人察覺到自己容易緊張,而打扮得奇裝異服。在我的經驗裡,診間如果有孩子穿著是蘿莉塔時尚風格的,大部分是罹患社交恐懼症。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奇裝異服來掩飾「容易緊張的自己」,好讓外人看不出來。

書名:《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

導致社交恐懼症的原因為何?

關於社交恐懼症尚無特定的成因,但我們發現,罹患社交恐懼症的人腦神經的運作是有問題的。

因大腦的「杏仁核」會捕捉不安並向身體發送「危險訊號」卻運作過度的論點,或是腦細胞跟腦細胞之間訊息傳遞的「神經傳導物質」運作不穩定的論點都很有力。

一般來說,基因也會帶來影響。有調查報告顯示,遺傳上,比起異卵雙胞胎,擁有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兩個人都發病的機率比較高,而患者家人中罹患該疾病者也不少。武志的媽媽容易擔心,或許顯示了他也容易感到不安的遺傳性特徵。但這並不一定都是遺傳影響的。因此,這裡有情況上的問題。武志的情況是,「搬家到不習慣的都市居住」的環境改變,以及「在新學校非得自我介紹不可」等契機而發病。另外,思考「不能被別人發現自己很緊張」,這樣的內心問題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人是會學習的動物,所以「好丟臉」、「好可怕」這類經驗會烙印在記憶裡,就好比有人因吃生蠔中毒,就不敢再吃生蠔那樣。而當遇到和以前一樣令人感到害怕的情況時,作為「危險訊號」運作過度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便會出現。也就是說,像這樣的腦神經問題、遺傳問題、情況問題、內心問題之類碰在一起,使得社交恐懼症發病。

要做什麼治療?

治療社交恐懼症,首先使用抑制「危險訊號」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之藥物是基本。這時,會使用抗憂鬱藥物、抗焦慮藥物或β阻斷劑等藥物。只是,罹患這種疾病的一些人使用藥物時,為了抑制不安的心情,一不小心會過於依賴藥物而服用過量,所以必須謹慎才行。尤其是馬上就能感到效果的抗焦慮藥物,很容易造成大量使用,要格外注意。

其實,透過藥物無法減少曾經的恐怖記憶,只能減少一直出現的恐懼感或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而已。也就是這樣,不只要投藥,也需累積「以前雖然覺得可怕,但出乎意料地沒問題」這樣的嶄新體驗。而有計畫地積累這般經驗的治療方式,統稱為「行為治療」,還有修正引起不安的思考方式的「認知治療」、階段性暴露於感到不安的情況而漸漸習慣的訓練。

讓我們回到武志實際上的治療吧。

前述曾提到,武志不是「軟弱」也不是「怕羞」,而是生病了。武志和爸媽聆聽醫師說明,也親自調查並且學習這個疾病相關的知識。

之後,為了抑制身體症狀而使用抗憂鬱藥物,一面留心藥物副作用,一面慢慢增加用量。當然自律神經是身體的一部分,要注意是否有充足的睡眠與飲食及作息規律。然後跟醫師再行討論,從其他學生因為上課而不會直接面對面、待在保健室就好這點開始。由於武志無論如何都想回到學校,所以拚命地致力實踐。所幸藥物有效果,而跟以前相比,也不大會有緊張感了。因此,他決定下一步豁出去,在保健室跟其他同學見面。

「好久不見了,武志!」

「喔!喔喔……」

武志在許久未見的同學面前仍會感到緊張,但比起見面之前的預想,現在真的見到面後,他發現自己沒有像之前那樣會心悸或發抖了。在這之後得到一點點自信的武志,也慢慢跟同學們增加互動。

三個月後,武志已經回到教室上課。雖然還是不大有辦法在課堂上發表,但武志的臉上已經恢復了笑容。由於決定再服用抗憂鬱藥物一段時間,武志與醫師討論道:「如果狀態持續保持良好,就一點一點地減量吧!」

他之所以順利恢復,是因為了解自身的狀態是生病了,而且也很積極地接受治療。行為治療是需要「確實面對自身不安」的療法,所以醫生也不行強迫病人實踐,以免造成反效果。然而,武志鼓起勇氣去了學校,這是因為他致力於實踐治療,才拯救了自己。

當朋友罹患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如果朋友罹患了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跟他互動呢?建議你留心以下五個重點:

第一,不要去點明他的狀態。當朋友被你指出「你臉變紅了欸!」、「為什麼發抖啊?」之類的狀態,會讓他覺得自己非常悽慘,所以不要刻意點明其症狀。更不能開玩笑說「你在怕什麼啦」,這是最糟糕的,你應該已經知道了。

第二,令人感到緊張的場合,例如在別人面前要介紹自己這種狀況,就將你也會感到緊張的事情,若無其事地讓他們知道,好比說:「我很不擅長面對這種場合,好緊張喔!」有社交恐懼症的朋友多半會覺得「只有自己才會緊張」,所以拚命把緊張感隱藏起來。這種時候,當他們明白「周圍的人也正緊張著」,就會覺得「原來不是只有自己才會緊張」而稍微放心。依據不同場合,若是能夠坦率說出「我也會緊張啊!」這類坦白的話,也會大幅減少朋友的緊張感。

第三,不要說些 「你很情緒化」的話。朋友因罹患社交恐懼症無法融入你們,不僅自責也感到痛苦。這時,如果被說是「情緒化」,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被別人責備成是個心情起伏不定的差勁傢伙,漸漸失去自信。我在這裡再次強調,社交恐懼症是疾病,而非「情緒化」的問題。

第四,別激勵對方:「喂!給我振作點!」看到為了避人眼目而躲躲藏藏的朋友,你可能會漸漸感到焦躁而想跟他講:「喂,給我振作起來啦!」就像「想幫他站起來」那種強烈的心情,而覺得「沒有必要怕成這樣,為什麼就是不懂啊?」因為想要鼓勵對方,卻不小心說出讓人感覺難受的話。但這樣的鼓勵方式對於朋友來說,是相當難受的。因為,你的朋友已經在心裡對自己說過上千次、上百次的「振作起來啊!給我振作起來」這種話了,對「無法振作的自己」感到悲慘且痛苦不已。所以,希望你別逼朋友「好好振作」。

第五,別強迫他們在別人面前說話。在行為治療中,會讓當事人慢慢面對讓他們感到不安的場合。只是,這樣的做法是從比較沒那麼不安的經驗開始,慢慢階段性地調整前進才會有效果。當然,要前進到下一個階段時,得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才進行。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像是在無預警的狀態下要當事人演講,這就容易令他再次體驗到恐怖的經驗。那時的緊張或恐懼烙印在心裡,反而使病狀惡化。所以,絕對禁止非預期的狀況發生。

在「飲食障礙症」的章節我也曾提及,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朋友孤單一人。面對不安是很辛苦的,獨自一人很難做到。正因如此,以能夠考量到他痛苦心情的言語跟他說話,或者好好聆聽,別讓朋友一個人面對。如果朋友無法上學了,就透過SNS傳給他訊息也行。只是不要傳些「振作起來啦!」、「快點來上學!」這類囉嗦的話造成他的壓力。像朋友仍去上學時那樣,用平常的方式跟他交流就好。

「我沒有忘記你喔!」傳遞給他,你有這樣的心意即可。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之《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遠流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75年,曾獲選為「年度最佳創意」的出...

遠流出版 社交恐懼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