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錢仍不快樂!什麼是人生不該短缺的價值感?
文∕岸見一郎
當我還是小學生時,總以為只要把分數考高、把考試名次往前擠,就會幸福了。
當我是高中生時,總以為考進一所知名的大學、熱門的科系,就會幸福了。
當我畢業時,總以為進入一間知名的企業,就會幸福了。
當我在社會上工作時,總以為不斷低追求職稱,讓薪水一年比一年更高,買房買車,就會幸福了。
然而,在我三十多歲,即將邁入中年,看似在大公司上班,做著不錯的工作,擁有著中階水準的年薪時,但是,我並不快樂。
為何我很努力低達到從小到大所謂「幸福的標準」時,卻沒有幸福的感受呢?老實說,我非常的迷惘。
你們呢?認為幸福到底是什麼?
沒能成功就是沒意義嗎?
我們依循著上一代傳承下來的幸福定義在過生活,似乎把「幸福」二字制式化地設定目標為「成功」與「賺錢」。
做這件事情,如果不能幫助我成功,或是賺到錢的,一概被論定是沒有意義。
於是,才會聽到「幹嘛學畫畫,將來又不會當畫家,為什麼不去多學一些英文,才會對未來有幫助啊。」這類的論點。
然而,我們卻忘了,真正的幸福,不是充滿執行力的目標導向,而是出自於當下的感受。
只要我們的內心有湧出正向的感受,那就是幸福了。
畫畫當下的滿足感、陪伴孩子的喜悅感、夫妻相處的自在感、工作時的成就感、備受肯定時的價值感,以及與親友相聚時的歸屬感。
如同這本書《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的作者岸見一郎所說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當下的最適選擇。」
學這個有什麼用?
翻開這本書遇到的第一問題就很有意思,相信也是許多孩子或曾經是孩子的我們都問過的問題:「學這個有什麼用?」
多數孩子在求學過程中,必然會問爸媽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將來又不會用到!」
如果是我們,會怎麼回應孩子呢?
絕大多數的爸媽可能會這樣回:「你現在就是學生啊,不學這些要幹嘛?」、「問這麼多做什麼,反正你把書讀好就對了。」
求學路上我們的確會學到許多與成功、賺錢沒有直接關聯的知識。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到底為我們有什麼幫助?岸見一郎老師這樣說:「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其實也是回應了每個人學習背後的重要動機,成就更好的自己。書中後續充滿智慧的應答,都能夠讓爸媽當作參考,想一想可以怎麼回應孩子,來個深度的對話。
只是,從小被灌輸「成功」與「賺錢」才能幸福的我們,在價值觀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這些引導的回答,也是挺難說出口。
因為,我們要先能夠在感受上體會到幸福,更能引導孩子邁向幸福。
《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是以對談的形式來探討幸福,從讀書學習、職涯發展到個人內省。這樣的書寫方式非常的有意思,從一開始就很引人入勝。也因為很口語化,閱讀起來是輕鬆的,沒有絲毫的壓力,如同在公園與智者般閒聊的感覺。
而且,可以透過三位對談人的生活困境與迷惘,反映到我們內在進而引起共鳴,再由岸見一郎老師很生活化的引導,會讓我們有著不同的領悟與收穫,內在充滿能量,心思也更加正面,而且,還能從中學習到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核心觀念,如「沒有人做不到的事」、「你當然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因為當每個人都能幸福時,就能成就幸福快樂的社會」。
我的存在,就是價值
這本書不僅可以讀來引導孩子,更可以讓自己對於生活有著不同的啟發與發想。其中,最有感觸的是一段話「因為我擁有什麼、因為我做了什麼、因為我會做什麼,所以我很有價值──我們必須跳脫這樣的想法才行。」
似乎,我們是否是個有價值的人,是與外在行為表現是成為等號的,這其實是「有條件的愛」。我們是被有條件的對待,才會這樣有條件地看待自己。
回想看看,當我們懷胎十月,期待著孩子出生時,對他的期望是什麼?難道不是「平安、健康與快樂」嘛?
所以,「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你的存活」。
只要,我有好好的活著,為家人而努力,享受著當下的每一刻,這就是美好的片刻、最幸福的瞬間了。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孩子,應當是無條件的愛。
雖然,書中所提及的觀點,可能跟社會上的主流價值不同,但是,都值得我們好好的深思。
讓我們閱讀完後,闔上書的那一刻,想一想,「要怎麼活著,才是真正的活著呢?」
●本文摘自 天下雜誌 出版之《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