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論文的要件、不懂衡量論文品質?小心誤把糞土當黃金!
文/彭明輝
很多碩、博士生都知道論文的品質攸關自己能否畢業,卻不太清楚學位論文該具有的要件,以及如何衡量一本學術論文的品質。因為不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所以就搞不清楚自己為何而戰,還經常誤把糞土當黃金,將很多時間、心力浪費在「不具學術價值」的研究上。畢不了業或修業時間太長,往往都跟這個問題有密切關係。
學位論文的第一個要件是原創性(originality)或新穎性(novelty),也就是說,整本論文都是為了要報告過去學術界尚未發現的事實,或是推翻、修正過去學術界普遍相信的事實,抑或是為既有(與未來)的問題尋找更好的答案。至於個人的讀書心得,無論多麼鞭辟入裡,若不具有相對於學術界既有知識的新穎性,就根本不需要寫了。
此外,不管你在研究過程中有多少偉大的發現,只要這些發現在你交出論文草稿的前一天被公開發表了,這一切的貢獻就全部歸屬於第一個發表者,而第二個發現的人則毫無貢獻;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的論文所寫內容都在數年前就已經逐一被發表過,口試委員可能會質疑你抄襲,或者沒有認真進行文獻回顧──不管是落實了哪一項指控,都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輕則補做一些研究來達成最低要求的貢獻,再將整本論文改寫,並剔除已被發表的部分;重則整個研究從頭做起,甚至連題目都要改到跟已發表的論文有足夠的區隔,因此至少要再留校一年。
學位論文的第二個要件是嚴謹性(rigor)與客觀性(objectivity),如果前述的創見沒有可靠的證據和嚴謹論證來確保其客觀的有效性,或者無法以條理井然的方式,書寫成有系統的論述,那仍舊不是學術界所追求的創意。這個要件是學術研究跟偉大的發明之間最重要的區隔:發明只需要創意,但學術研究還需要把這創意變成客觀的、經得起批判與反覆檢證的系統化論述(知識),而不僅是天馬行空的靈感,或者一堆零星、散漫而不相連屬的創意。所以,比爾.蓋茲和愛迪生都是著名的發明家,而非學者。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首席經濟評論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1946)對全球經濟問題的觀察敏銳而充滿洞見,被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經濟評論家之一,並且榮獲好幾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 1953)的讚譽,然而他寫的經濟評論和專書並不算是學術著作──保羅.克魯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經濟評論也不是學術著作。
文藝創作、建築設計、科技發明,以及學術研究都追求創意,但是它們所追求的創意差異懸殊。文藝創作完全不在乎實用價值與客觀性,建築設計或發明在乎實用性而不在乎客觀性,經濟評論需要客觀與創見而不在乎論述的嚴謹性與系統性,學術研究在乎的不是實用價值而是客觀性、嚴謹性與系統性。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之《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