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彣/我的老師們
生活裡有老師,感覺特別心安,日日有學習,隨時有人指點,可以突發奇想、可以發傻賴皮。不曾想,暮年時還能享有老師的教導和照顧,並有一幫老來伴同學,在群組的加持下,樂以忘憂。
父親故去後,心裡空蕩蕩,友人邀我學圍棋,就跟著加入了。七十多歲、曾兩度中風的老先生,扶著手杖,每一堂課從北投轉三趟車來到教室裡。圍棋老師常說:「謝謝大家,讓我覺得自己有用。」這個古老而神奇的遊戲著實高深,初次與老師對弈,儘管被讓了八子,我仍緊張到腦子化作一片糨糊。
一遞一著的黑白世界,似小實大、又小中見大,是哲學。棋子落到棋盤上,是人的主觀,在占在圍,在謀在殺,要回應對手,更重要的是換位思考。老師傍著我們下棋,每每聽他喊出:「好棋!」真是無上的鼓舞。來回一個段落後,老師即時「覆盤」,手把手地教與學。偶爾因回診或復健,改由師兄們來下棋,棋勢凌厲,我才真正感受到老師的敦厚──「不可能全盤都要,一目半目也就夠了。」
不久前,老師把收藏多年的比賽用棋盤和棋子分送給我們,我提著棋盤,心有千斤重。《圍棋十訣》的第五訣是捨小就大,大小不是吃子的多寡,而是每一手棋的價值,圍棋的道理與日常生活相關,不僅要知大小,還要懂取捨,經營當下還是長期布局?是選擇也是考驗,在老師的棋盤上,我必得虛心,持續累進。
下棋之餘,我也習茶。
茶道老師教我們認識茶葉、歷史典故、茶席茶具、行茶的儀式與用水……在「溫、置、注、奉」中,借境練心,領悟深層的文化,涵養淡雅的美感跟人情。茶是生活的一部分,老師給我們最大的空間,讓我們自己詮釋茶、學習欣賞茶,找到自己的喜好和風格,面對再多的懷疑與提問也不惱,鼓勵我們放大膽子,在每一次的嘗試中,突破自身的習性同限制。
茶道老師有著一張和善圓臉,戴著眼鏡。終年身著唐裝的漢子,其實敏感細膩,茶席美學尤其獨特。老師曾赴大陸宜興參訪,返台後於「陽羨初見」茶會上,以他在宜興手作的茶壺佐宜興紅茶,席方及背景等搭配深淺不同的灰、紫與藕色調,反襯白色茶海、聞香及品茗杯,小小的博古架上陳列茶壺、茶倉和藍灰色菖蒲盆景,竹製茶則、茶針加上土色水方,錯落有致,意境悠然。
品茶學茶,是思考,是薰陶,是修養。老師耐心地盼望我們感受、體驗、領會茶的旅程,喚醒五感,每一泡,每一口都不同。茶席更是一個文化空間,講究和諧與平衡,各個物件不僅是工具,也是茶文化的載體。老師常安慰不得要領的我們:「慢慢來,學習需要累積。」所有的成長都是時間的幻化,而此時的我們擁有最多的就是時間。
靜態課程之外,我也進行動態課程。好比這門「健脊伸展與核心肌群」,光看名稱就知道是個大挑戰。身為知名的物理治療師的老師教課節奏很快,和我懶散的調性可說是十萬八千里。每周二就是我的罩門,早上不能太累,午餐不能過飽,老師效率驚人,在群組上開放提問單,講解每周主題時,我們還一邊拉著彈力帶呢。
最可怕的是脊椎律動,坐著往前往後,轉左轉右,上下伸展,「像抱顆大球,手要用力,停兩秒,去感受你的身體……」老師的聲音簡直來自另一顆星球,我頭暈想吐,全身冷汗。中場小憩幾分鐘,喝水、小解,置瑜伽墊,伴著音樂:「我們來做半個仰臥起坐,雙手放身體兩側。」頭竟有這麼重啊!
當老師說「我們現在練的是臀肌」,我只感覺到腳的無力;「現在是運動強度比較強的動作,上半身抬起,吐氣上、吸氣下……」拚盡全力,卻只抬得了不標準的兩下。「不要勉強,能做多少是做多少。」老師的體諒,多少抒解我的懊惱。喜歡旅行的他,不時在眾人疲憊之餘與我們幽默分享,那樣陽光的特質,也是我想學習的。
要活得通透,保持靈活的心,就得持續學習,為平凡的日子增添趣味。人生下半場,我們無須再為職業忙碌,無須再為升遷汲汲營營,轉而專注於不同領域的體驗,生命裡時時伴隨老師的智慧澆灌,是何等幸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