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佛/老學堂的領悟

聯合報 珍妮佛

最近去上了社區大學所舉辦的一個工作坊,招收的對象除了年過半百的中高齡層,還包括欲二度就業的婦女;所以班上的學員從三十出頭的年輕少婦,五、六年級的我輩中人,到剛滿七十歲的好學阿姨皆有。

總計五天的課程,老中青「三姑六婆」們齊聚一堂,除了可以學習新知,還有機會廣結善緣,認識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年齡層和背景各異的同學們。

有天我在開飲機前裝水,一名年輕學員看到我按下冰水鍵,訝異地說:「我以為你們這個年紀的人都很養生,不喝冰的呢!」才正要告訴這位年輕人,自己並非「喝冰水傷身」那一派,飲食習慣向來生冷不忌時,剛好來了另一位年長的阿姨學員,對著手持保溫瓶的年輕學員發出類似的大哉問:「哇,我以為你們年輕人只喝手搖飲,不錯喔,會自己帶保溫瓶來裝白開水!」

看似普通的日常對話,卻瞬間讓我感受到不同世代對彼此的認知還真是「誤會大了」。其實在上課分組討論時,便頻繁出現「標籤化」的對話:「你們一定都希望能幫小孩帶孫子」、「你們都是自己煮飯,不像我們都叫外送」、「你說話好有禮貌又常出口成章,一點都不像年輕人欸」、「你才三十多歲,怎麼可能會想在家帶小孩」……

我回想著平常當我們這群歐巴桑聚在一起閒話家常時,三不五時就會冒出一句「現在的年輕人啊……」;想必在年輕一輩的群組裡,應該也不乏「老人家就是老人家……」這類對話吧。

很多時候,先入為主讓我們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忽略了個別差異。不同世代間存在的成見,甚至偏見,或許就是來自這些真該要「打破」的刻板印象。

在這個堪稱是混齡的「老學堂」上,我收穫良多,除了主題本身的學習、結識到不少新朋友之外,在互動交流中看到了「不同溫層」的各式觀點,甚至連在開飲機前的尋常對話,都讓我進而有了些許領悟──提醒自己日後的思考方式,定要「去預設立場化」。

我見我思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