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瀞瑩/學習接住孩子的情緒
「媽媽不知道是什麼讓你難過哭泣,但你要求要抱抱,我就抱抱你,希望讓你好一點,不用擔心,媽媽會陪你。」我將兩歲半、不知何故哭鬧的兒子擁入懷中,先過濾了自己的情緒,不管多肉麻,我都一定要說出內心的想法,因為我想接住兒子的情緒,不論他聽不聽得懂,我相信他能因此感到安心。
孩子還小,不懂嗎?我想答案時常是否定的,有太多時候,孩子似懂非懂,甚至其實都懂。
感謝醫療資源與媒體的重視,愈來愈多文宣或廣告,倡導著對待陷入低潮之人的理想方式;在無法自制的情緒面前,人們渴望的時常不是有效率的解決問題,而是被同理、被理解。還有最重要的,被陪伴。
知名公眾人物Janet曾在節目裡說過:「通常會想找最親密的人來聊,但我愈跟我老公聊,我愈陷下去,因為他一直想解決我的問題。後來找了我姊姊,有三十分鐘只是哭,她也沒有講話,哭完,我好一點點了。」這段話讓我深深有感。其實不論心理狀態如何,也不管年齡為何,只要有人願意接住自己滿溢的情緒,不問原因地讓自己號啕大哭一場,或給予一個全心的擁抱,便提供了極大的安全感,讓不安、焦躁、難過的情緒慢慢消除,而後平靜。
大人的情緒需要被接住,孩子也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愛著孩子、重視孩子,當孩子傷心時,我們可能會想問出原因,並為孩子設法解決問題;當孩子哭鬧時,我們可能會煩躁急切地想用最快的速度解除警報,好讓耳根子清淨。但是,孩子如果還無法完整表達呢?或是孩子也還搞不清楚自己哭鬧的原因呢?更或者,孩子根本不想把真正的原因說出口呢?各種「非常關心」的問題,出於善意,都可能成為孩子莫大的壓力。
成為大人的我們,可以試著回想年幼至今仍印象深刻的「被責罵的場景」,是不是都帶著滿臉淚痕或滿腹委屈,耳邊也伴隨著大人急切的謾罵?因為急了,就讓關心變了調,最後只留下可怕或受傷的回憶。
成為母親後,我希望能儘量不讓情緒淹沒我對孩子的愛,有時候真的好困難,但我知道,如果我能在幾次孩子情緒暴走時,先不探究原由,只是接住他的情緒、同理他、陪伴他;這些時刻,也許有機會成為孩子心中一份珍貴的安全感吧!所以不論有多難,不論孩子是否理解,我還是會選擇對他說:「你先好好地哭吧,等你想說的時候,媽媽會聽,媽媽會陪你。」因為媽媽愛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