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雯/這個深夜,不麻、微辣
午夜十一點,母子專屬的食堂開張了,菜單上僅有能夠攪飯的料理。
算好兒子抵家前的一小段時間,在廚房拍蒜爆香、下絞肉翻炒,舀匙豆瓣醬,倒水燜煮,豆腐切小丁放入。最後撒一把蔥綠盛盤,誘人的紅豔視覺挑起進食的慾望。
每到周四,一邊擔心打擾鄰居清夢,一邊想在兒子晚歸的日子煮一道他愛的菜色,這樣的動機其來有自──中學夜讀的記憶裡,媽媽會端著一杯熱牛奶上樓,有時是一顆荷包蛋或一碗麵線。久了以後,聽到瓦斯爐開火的喀搭聲或是鍋鏟撞擊的鏗鏘,我就像被制約的巴夫洛夫的實驗狗兒,垂涎欲滴。食物的熱氣積聚成一股暖流,竄流體內,直通心尖。
兒子進門,尚未脫下制服便卸落肩上背包,坐在桌前,「媽咪,謝謝!」從眉眼彎成的角度看見他的滿足。記憶裡,媽媽沒煮過這道料理,純然是因為兒子嗜辣,我特意閱讀食譜炮製。但深夜時段腸胃不宜負擔過重,故省去太白粉、花椒和辣油等添加。兒子深知我的菜並不道地,是隨興家常味,但周四晚間他常以速食果腹,眼前的米飯足以讓他笑開了眼,胃口開了,話匣子也跟著打開。
跳脫ABCD的單一選擇測驗與學科框架,多元樣貌的學習是新奇更是挑戰,更多的論述架構與資料閱讀統整,如一波波浪朝他湧來:從無到有的生物實驗專題、在無限不循環小數中鑽研無理數、醫學工程微課程中適性探索、專題與寫作建立問題意識與論文倫理觀……兒子意識到大口呼吸自由的背後,強大的心理素質與能量是必須的。身上穿的卡其制服重量僅一百五十八公克,但背上卻是千斤般的挑戰。
去年暑假過後,在校風自由的環境裡,中午的自由外食成了高一生社交重點時段。泉州街福州乾麵加上一碗蛋包魚丸湯、不起眼的廣東小吃攤大排長龍,再走遠些到寧波西街是琳瑯滿目的各國料理;在溽暑,甚者以一碗剉冰透心涼,少了統一供餐的服務,食育成了孩子的第一堂必修課。
一口咀嚼、兩耳傾聽,一碗豆腐飯換來些許故事,食物的滋味,混雜著生活的喜悅及苦悶。看他邊吃邊說的模樣,彷彿是聽一曲舌尖上的新生活。他以最後一匙白飯抹淨了碗裡的醬汁送入口,舔嘴撫肚,胃裡殘留著豆腐飯的餘韻,這個深夜,不麻、微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