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紋萍/可能無用,只是快樂

聯合報 蔡紋萍(台北市)
可能無用,只是快樂。圖/黃鼻子

先生的高中好友S是個生意人,生活充實緊湊,西裝筆挺、開著進口車奔波應酬,收入大概是我們夫妻倆薪水的總和再往上加不少。S與太太育有一雙可愛活潑的女孩,我們兩家會相約一起帶著幼兒踏青或旅遊;年紀相仿的孩子忙著玩耍,大人則分享育兒及工作上的甘苦。

某天,S到我家附近保養車子,順道約先生喝咖啡,先生便帶著四歲的兒子一起去。爸爸們聊天,兒子在旁組裝積木玩具,S遂對先生稱讚起兒子的專注和定力,接著叨念起自家太太報名了許多幼兒課程,看到網路推薦就趕著搶名額。近期S太太帶女兒參加的是「認識情緒管理」和「甜點烘焙」,假日常在外趕場,讓他感到不解又無奈。

當先生提起此事,我先是覺得S太太頗辛苦,尚不了解她的想法,也不便做出評價,但好奇身為爸爸的S,覺得應該要讓孩子上什麼樣的課才符合他的期待?原來,S很認同一位經營家族企業的朋友,讓自家孩子沒事就跟著大人待在公司,看操作、聊經營、學管理,從小就進行基礎見習,直面生意上的實況。

S認為這才是小孩該學的,其他的都沒有用,根本不需要額外花錢到外頭上課或學才藝。

聽完先生的轉述,我心底一陣唏噓,有用無用,好沉重的話題啊!想來我應該也是S口中那種讓孩子學了很多無用課程的媽媽。仔細回想,陪女兒在學齡前開始摸索跳舞、彈琴、戲劇、打球、聽音樂會,偶爾還報名捏陶等手作;從她會說話、能表達意見開始,我們一起探索任何她感興趣、不排斥的活動。

這個夏天,我們報名了天文課程,萌發對星座位置和西方神話淵源的好奇與想像,更到圖書館借了一系列希臘羅馬神話及天文知識的書籍,代替媽媽回答她的各種追問。

放假在家,女兒會點播她想聽的蕭邦或韋瓦第;學校考試結束,女兒會許願想看的劇團演出或報名想完成的手作項目,這是她已逐漸成形的興趣,或許也是年紀尚小的她給自己的放鬆之道。

我凝神回想這些過程,並自我提問:那麼,我又是怎麼想的?用我喜愛的作家李維菁的話或許可以類比答覆:「藝術是人類試圖與上天溝通的嘗試,是曠野中、暗夜街道上,無處可去孤魂野鬼共同的歸依。是自由的國度,被溫柔海洋包覆的地球,裡頭住著平等的子民。」

我倒是從未以「有沒有用」來替孩子做選擇。如果說大人的世界裡,工作煩悶時需要咖啡解憂、生活低谷時需要小酌療癒;那麼,孩子在幼兒時期接觸的音樂、圖畫、故事、捏陶、戶外運動等,過程中被啟發、被感動、被牽引,無非是在她生命裡先鋪了一條路,供日後漫長歲月裡,無論生活受挫或情感孤獨時,有內建的感知經驗,知道屬於自己的慰藉方式──或許是去運動耗盡體力後再回到崗位;或是趕赴一場音樂會、一場舞台劇,在大哭過後知道自己對於人生又更洞悉了一些。

這是她可以擁有的生命廣度,如同李維菁說的,試圖與上天溝通,甚或是與自己、與未知的一切對話思考,且不論你是誰,這過程都是自由且平等的。這就是我所想的,是媽媽想在她童年時存進生命裡的東西。

我們探索的這一切,可能無用,只是快樂。但快樂這件事啊,於人生,有大用。

我見我思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