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宇/《爸媽不在家》:給那麼一個讓我成長的人

聯合報 彭紹宇
《爸媽不在家》:給那麼一個讓我成長的人。圖/蛋妹

電影看久了,便會發現真正難的不是資金夠不夠多,亦非場景、演員、劇本高不高級,困難在於如何運用尋常食材,將它們料理成一道佳肴。童年便像是那些尋常食材,各人雖不同,但你我都擁有,也都能輕易指認出那些零碎的記憶與情感片段。然而,在影像中將生活、時代變遷和成長中的重要人物巧妙串聯起來,就一點也不簡單。

童年的純真與美好在影視中已談太多,但那些成長中的殘酷和悲苦呢?每當提及近代華語電影中談論時代變化下的家庭縮影,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便是一部不可或缺的作品。

一家三口,居住在新加坡的中產階級家庭,猶如其他眾多家庭,因雙親忙於工作,無法照顧孩子,決定聘用一位菲律賓幫傭泰莉,幫忙打理家務外,也照顧男孩家樂。不過,這個決定對父母而言是分擔,對孩子可能並非如此。面對這個突然加入的新成員,家樂無所適從,於是使盡一切力氣抗拒、搗亂、捉弄,只為讓泰莉討厭他。

家庭烏雲籠罩,職場更是晴天霹靂。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為急遽發展的東亞踩了重重煞車,對許多家庭的生計來說,更像失速往懸崖駛去的危機倒數。家樂父親是位玻璃推銷員,花言巧語向客戶推銷著強化玻璃如何堅不可摧,沒想到客戶親自測試卻尷尬地一摔即碎。母親惠玲同樣也不好過,不但不時因家樂在學校惹出的麻煩而煩擾,她的公司已辭退許多人,誰都難保自己不會是下一個離開的員工。

這個家庭就像那塊玻璃,四角看似堅固,中心其實脆弱不堪,哪怕是什麼微不足道的外力,都足以使一切分崩離析。

內部的種種問題,有時反倒外人才看得清,幫傭泰莉正是這個外人。她的出現對家樂而言是巨大震撼,起初敵視、排斥,因朝夕相處磨合而出現轉變。其實爸媽並非總是「不在家」,只是就算在家,他們也「不在這裡」,彷彿游離於外,為了生計而擔憂、爭吵。因此,管教家樂的人總是泰莉──相同地,給予家樂關愛與關注的人,也是泰莉。泰莉是幫傭,也是名母親,在遙遠的菲律賓故鄉有著年幼的孩子,這成為她在異鄉工作的動力。藏在幫傭和主人兒子間隱隱的情愫,來自泰莉作為一位母親視家樂如己出的關愛,也來自家樂在忙碌父母漠視下的情感寄託。

只是,這段情愫反倒引來母親惠玲的不快,我一直拿不準該如何形容那微妙的情感──這份「不快」,比起是妒忌母子關係竟不如幫傭,我想更是一種無能為力的落寞。畢竟,連物質生活都岌岌可危的大人,要如何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呢?

相信看過《爸媽不在家》的觀眾,或許都會在此片中窺見台灣新電影的韻味──侯孝賢、楊德昌大師風采浮上心頭,甚至有著李安早期作品的風格。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確實受上述大師啟蒙影響,關注家庭與人文情感,加上自己童年時的經歷,成就一部淡雅而有力的驚豔作。無獨有偶,2021年台灣導演阮鳳儀的首部長片《美國女孩》,同樣以自身童年經歷作為題材,在急變年代下映照家庭內部的壓力、困境和轉機,兩者異曲同工、相映成趣。在創作初期,創作者往往回首,向過去借故事,無論是《爸媽不在家》或《美國女孩》,在在顯示寫實的可貴,這也正是當年台灣新電影的重要風格。

一九九○年代的亞洲經濟高速發展,瘋狂股市與迷信金融成長,本就不踏實的泡泡映著虹彩,給予太多家庭一場注定幻滅的夢。《爸媽不在家》除了發生在這樣山雨欲來的年代,它更發生在新加坡──這個日日都在變化的島國,並以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捕捉多元文化下,存在於華人家庭中現代與傳統的矛盾,也藉由外人視角,將家庭關係中的沉默與緊繃展現得無所遁形。這個課題在陳哲藝導演後續創作生涯中更趨明顯──外來者雖難以融入,但外來者的眼是雪亮的,正因他們的游離,給了距離得以精準觀察。

新加坡本是移民國家,充滿各異族群與語言,更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之地。績效至上的標語底下,人心總是壓抑,加深華人文化中欠缺情感交流的親子關係。旅居英國的導演,同樣是一位外來者,但這份疏離成為禮物,給予他一雙細膩的眼,得以釐清其中情感,和那些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微妙關係。

童年再殘酷,終有告別那刻,來自遠方女人的短暫「介入」,為男孩生命帶來震盪,掀起長浪,也讓所有人在困境中成長。只不過,現實也迫使我們捨棄,泰莉離開後,家樂緊握的僅剩她那一綹頭髮,該說遺憾嗎?但這卻成為男孩與父母建立關係的一次全新開始。隨著片末音樂流淌,回想一切兵荒馬亂,家樂敞開心扉接納泰莉,父母也在現實的挫敗中,終於習得如何回望家庭。

聽著來自泰莉家鄉的旋律,男孩凝視遠方,等他長大後,泰莉依然會是他遙遠的溫柔鄉,正如她來自的地方一樣遙不可及,但童年記憶裡的啟蒙卻都如此清晰,伴隨他成長入世,並在未來用一部電影向這段往日情誼致意,也獻給那麼一個讓自己成長的人。

彭紹宇

一九九七年生於台中,政治大學外交系、國貿系雙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暗處有光 彭紹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