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英文病歷不再神祕難解
「我用chatGPT翻譯了放射科的報告,半月板真的有問題。」
那天接到了同學的電話。
「我決定回診時再跟醫師討論。」
我還沒回話,他又接著說:「謝謝你的建議。」
兩個禮拜前,同學突然要請我吃飯,說是要請教醫療上的問題。我不喜歡在飯局中討論病情,因為既會使食物走味、氣氛變調,還會讓胃口全失。我情願早點了解來龍去脈,看看能不能不見面就把事情搞定,所以請他不必客氣,直接遠端諮詢。同學從善如流,兩人花了點時間溝通,終於弄清楚狀況,原來他看了兩個名醫,醫師診斷與建議卻不大一樣,想請教我的意見。
同學膝蓋疼痛了一段時間,看了骨科名醫,醫師建議先吃藥觀察,若沒改善再進一步檢查;可是過些時日,症狀仍沒有進步,他便聽從朋友建議轉看另一個權威,而第二位醫師安排了核磁共振,說半月板有問題,要花大錢修理。同學拷貝了影像,回去找前一位醫師,醫師看了片子卻認為半月板不是重點,開刀效果也不佳,建議不要用這種方式治療,所以同學來問我的意見。
我不是骨科醫師,也不會看膝蓋的核磁共振,兩個大牌醫師的診斷不同,該怎麼辦呢?要怎樣得到第三意見呢?總不能再看第三個醫師吧,這樣就太浪費醫療資源了。我想了一下,決定提供一個不花錢的方法。
「你可以看一下核磁共振的報告。」
「全是醫學英文,我怎麼看得懂?」
「可以拷貝下來放到chatGPT,請它翻譯。」
「呃……」
我見他有點猶豫,就接著說明:「這份報告是放射科醫師依據影像打的,應該比較客觀,至於有沒有骨科醫師專業就不知道了,但至少是第三方意見,也沒有利益衝突。」
「我要去醫院拷貝病歷嗎?」
「不一定需要,可以先試著用以前領口罩的『健保快易通』,看看能不能找到報告。你是很久以前做的檢查嗎?舊的上面沒有。」
「最近做的。」
「是健保嗎?自費的也看不見。」
「健保。」
「那麼也許查得到,如果沒有,再去醫院拷貝,你找出核磁共振報告,copy下來,放到chatGPT,請它翻譯。」
我不想看報告,因為不管裡面寫什麼內容,都是我的二手傳播,說不定會冒犯哪個骨科權威,chatGPT是局外人,是第三方,就報告論報告,不怕得罪人。
「可是我很少用chatGPT。」
「試試看吧,還可以把這份英文報告用翻譯程式也翻翻看,多方對照,就能知道放射科醫師的看法。」
同學聽了我的話,得到放射科醫師的解讀,對治療產生更多想法。
台灣的病歷早期使用獨逸語(德文),後來改成英文,但不管是德文還是英文,病歷上的文字對民眾來說往往像天書,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歐美國家的病歷使用自己的語言書寫,雖專有名詞太多不易了解,但讀起來門檻就低了許多,不需經過醫師的詮釋與註解,病人看懂了病歷上的白紙黑字,也較能降低在醫療上的猜疑與誤解。
人工智慧的時代,改變了一切,只要有心,閱讀英文病歷不再是難事,至於會不會產生其他的問題,那是另一個議題了。不過,這是趨勢,沒人能改變這個潮流,這是個新的時代,大家都需要時間調適,但也許歐美的現況會告訴我們未來的走向,他們的經驗也能減少這個改變所需的磨合時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