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立/促進地球能量循環的抹香鯨幫浦

聯合報 文/蔡偉立
抹香鯨的排泄物是海中浮游植物的肥料。攝影/金磊

在人類歷史中,抹香鯨的價值不斷改變。遠古被視為令人敬畏的大海怪;兩百多年前的捕鯨時代,被視為取之不盡的商業資源;到1990年代逐漸發展賞鯨觀光,原本捕鯨的港灣城鎮也發現讓鯨豚活著比死亡更值錢。

二十一世紀透過科學研究,人類發現抹香鯨不只是在大腦容量、潛水紀錄上締造許多生物界的金氏紀錄,在生態上還有深藏不露的蓋世武功:鯨魚幫浦與藍碳封存者!

碳封存的功能不只在森林與地殼中

抹香鯨幫浦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如同幫浦是協助物質由下往上的工具,抹香鯨在海洋深處覓食,浮到水面呼吸與排泄,便便中的深海礦物質例如鐵和磷元素,以及代謝後的有機氮肥等,都成為促進浮游植物生長的肥料。浮游植物作為海洋初級生產者,在海中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製造大氣中至少一半的氧氣;抹香鯨頻繁的深潛上升,恰巧成為提取深海物質施肥海面的動作,進而促進整個海面生態系的繁衍與豐盛。

抹香鯨向上帶來養分,向下帶去什麼呢?鯨豚自然死亡後只有少數在海岸被人看見,多數都是沉入海底,透過深海無人載具的搜尋和攝影,發現海底的鯨魚骸骨上面有意想不到的豐富生物相,大型鯨魚的遺骸儼然成為海底的一座豐盛山丘,作為許多深海生物的食物來源,這種現象稱為「鯨落」,為深海物種提供了棲地和營養。

鯨落蘊含另一層意義,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在2016年證實鯨類對生態系的功能,包含碳封存作用的重要性;其實鯨魚本身就是一個長年累積的大型含碳有機體,死亡後屍體下沉就自然將碳元素永遠封存在海底,不再散逸到空氣中。2019年的研究估計,每隻大型鯨魚在死亡沉入海底時,平均會吸收三十三噸二氧化碳,從此開啟了鯨魚的價值可能進入碳權交易的新角色。

地球暖化為現今人類世全球性的現象,近年減少碳排放和各種碳封存的方式都被檢視,發現碳封存的功能不只在森林與地殼中,海洋生態系固碳的功能也不輸森林,海洋碳匯功能主要分布在海岸的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裡,這些海洋生態系的碳匯被稱作「藍碳」。抹香鯨在海洋能量循環和碳封存上都有貢獻,已經是減緩氣候變遷的藍碳的一部分,雖然目前多數碳循環的計算未將鯨豚列入,藍碳也還未納入世界碳權交易的機制中,未來繼續深入研究,很可能成為碳權交易市場的新成員。

抹香鯨在人間的角色不斷改變

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文章提到,以科學的方法估算,一隻大型鯨一生能夠貢獻的固碳量,以二氧化碳的市場價格換算,再加上漁業發展、生態旅遊等面向的其他經濟貢獻,保守估計價值超過兩百萬美元。這是以自然提供給人類的服務所做的「生態服務價值」估算,若乘以全球大型鯨魚的數量,會是個驚人的數字。

抹香鯨對人的意義不斷更新,從過往的一一獵捕直接利用個體,到現在以地球能量循環巨觀的角度賦予新的價值,抹香鯨在人間的角色因為人的海事科技發展,以及生活需求而改變。不過更重要的是人的選擇,今後選擇如何對待抹香鯨、想要與鯨維持什麼樣的關係?我們是否也能為鯨魚的生態系帶來安全和穩定的服務價值?

近年從擱淺鯨豚身上發現愈來愈多人為活動的影響。根據海洋保育署分析2022年台灣沿海一百三十八隻擱淺鯨豚中,因疾病擱淺者有百分之十六,但是疑似漁業混獲者達百分之十七、遭船隻撞擊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六十二的屍體太腐敗無法確認擱淺原因。長期影響鯨豚的人類活動還有海洋環境汙染,包括廢棄物和水下噪音,這些環境惡化的負面影響不只在鯨豚與海洋生物身上,在生物鏈的效應之下更已經回到人類身上,當我們看見市場裡野生的魚類愈來愈小、愈少、愈貴,魚肚裡有塑膠粒,都是海洋環境的警訊。

當走在台十一線花東海岸公路時,無論日夜晴雨、海況是否良好,我們知道海裡一定有來去的鯨豚,雖然不能立刻看見,但知道牠們存在,在看不到去不到的地方。海的深處有抹香鯨追著牠愛吃的烏賊,然後回到海的淺處直立或倒立著睡覺,抹香鯨家族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但這從來沒有阻礙人類與抹香鯨、陸地與海洋的聰明掠食者,互相觀察與猜測對方意向的行為。每次經過東海岸、眺望著太平洋,心裡還是有小小的希望,從今以後鯨與我們都可以在這片海生長茁壯,和諧共處。

●摘自遠流出版《黑潮尋鯨》

動物上好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