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芬/來去北京農村一個月,寫作、散步、做飯吃

聯合報 文/王蘭芬

我曾經在北京大學念過研究所,有幾個要好的學長姊,其中一對做創作的夫婦幾年前搬離市區,選擇住在北京農村。上次去的時候好奇拜訪了一下,很愛那整個氣氛,心心念念,也想去那邊住一段時間看看。

終於六月中獲得老公許可,飛到北京,手機叫網約車差不多一個小時,即到了位於昌平的這個村子。村子是純農村,只是現在已經不做耕種,由於早年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喜歡這裡的安靜舒服,很多人定居於此,二、三十年下來,村子進駐了跟原始村民差不多人數的藝術家。

住了一個月,每天自己買菜煮飯(最快的外賣一百四十分鐘才能到),清晨傍晚在很美的水庫邊散步,其他時間在窩藝術家開的咖啡館寫稿,或是跟所有能遇到的人聊天,直到現在已經回台北快兩個月,仍非常想念那樣平靜美好的時光。

我記下了一些村子有趣的點:

一,全村三百多戶全都沒有門牌沒有地址,所有快遞包裹送到一家超市門口,大家憑簡訊與手機後四碼自己去找,竟也沒人偷。

二,大多住的是平房,有大院子,種花種草,晚上極靜,睡得踏實。

三,村與村之間的連外道路沒有路燈,每次去別的村吃完飯,我都兩手各拿一支手機打開手電筒照路回家。

四,農民市集每天都有,不休市,蔬果便宜到流淚,麒麟西瓜一斤一塊(這裡寫的都是人民幣),石家莊有機大番茄一斤兩塊,自家種的連心都脆綠的粗壯小黃瓜十幾條只要三塊;現做熟食貴一點,小籠包一籠五塊,山東煎餅一大份六塊。

五,吃過晚飯,很多藝術家聚集在咖啡館喝酒看球賽,喝多了想散散酒氣,就在村子口踢毽子,十幾個人互傳,可以一直不掉地上,於是村民們閒著沒事也來看藝術家踢鍵子。

六,村子什麼人都有,可以聽到講英語的,講藏語的,講廣東話的,我的到來,讓大家也聽到了台灣國語。

生活進行式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