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北投山路學車記
即將去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藝術學院駐村,查過當地地圖及交通之後,發現連去超市買菜都要開車。我立刻陷入驚恐模式,雖然我有駕照,當初也曾好好練車,但考完後,幾乎從來沒有上過路。於是,我決定在出國前的一個月好好惡補,乖乖找了道路駕駛教練,試圖讓自己進化為能開車的人。
教練小有名氣,課程滿檔,而他的確很專業,整個北投、士林、關渡一帶,都是他的練車場,從轉彎、迴轉、高速公路、路邊停車、倒車入庫……這些駕訓班會在小小場地做的事,他全部帶你在外面做個好幾遍。第一堂課,我們就直接上了山路練習轉彎,我還真沒想過山路可以這樣用!硬著頭皮上山,一邊是山崖、一邊偶爾還有水溝,時不時有老司機想超車之外,在比較窄的山路會車更讓我心臟幾乎要停止。不過教練膽大心細,即便我使出菜鳥犯錯的一百種方式,他都保持輕聲細語,腳隨時放在副駕的煞車上,讓我安心不少。
幾次上課後,終於比較有餘力注意道路、行人和來車以外的環境,才發現緊張讓我完全沒意識到這些山路有多美:硫磺的煙霧、翠綠的樹林、炎熱柏油路上的水蒸氣、登山遊客在路上一步步向前,我不禁開始幻想,這條路以前是什麼樣子呢?
相比定點建築,道路的歷史似乎比較難鎖定,於是我先查起開過最多次的「行義路」。行義路連接北投、陽明山到石牌,中間會經過許多溫泉區、國家公園,最有名的大概是龍鳳谷、硫磺谷,以前合稱「大磺嘴」,是有明顯溫泉活動的區域——好聽一點會說經年煙霧繚繞,務實一點則會說,那邊有一股像放屁或臭雞蛋的硫磺味。當年郁永河到台採硫,據說去的便是大磺嘴,那時的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搞不好正算是這條路的起點?
之後清領時代,行義路的位置出現了牛車道,讓北投石牌一帶居民可以前往陽明山,日治時代又因為溫泉的開發,成為許多遊客的必經之路。直到現在,行義路依舊是上下陽明山重要的道路之一。
看資料的過程,我也看到摩托車車友整理的陽金公路的歷史,連接陽明山與金山,可以從山的另一端上下山。這條路最早同樣可以追溯到滿清統治時期採硫,知名的「魚路古道」(金包里大道)算是前身,這條路上有人去採硫,亦有人扛著漁獲去販售,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移動的目的。之後日治時代發展草山的觀光、溫泉,慢慢又建起了陽投公路、仰德大道等等,讓人人都能輕易上山。
從人走出來的泥巴路,到載貨、扛貨的牛車道,再到汽車來來去去的現代化柏油路,每一條道路,似乎都代表著人們慾望與希望的延伸:為了採硫磺而冒險,為了溫泉而前往,或是為了買賣、養活家計而移動。如今,我則是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而學車——或者純粹希望我能開車去超市買菜,不要餓死。
不過想到自己走過的路,有一天或許也會成為歷史,成為下一代的基石,不禁覺得硬邦邦的道路,也是有那麼點浪漫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