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溱/那些四年一度的小事

聯合報 文/詠溱

每到四年一度的夏天,我們開始計算另一個國度與台灣的時差,心裡默算當時是否正在上班,有沒有機會偷看文字轉播?若是下班之後的場次,鹹酥雞手搖飲要自己買還是叫外送?深夜的場次不是問題,問題是能否把隔天的工作量減少一點。

愈靠近賽事關鍵點,就不能只是尋常小吃,必須是對手國家的代表食物,無論什麼都叫一份,開賽前代替場上的運動家們,先行將對手拆吃入腹、滅敵人威風。

諧音與迷因的創意無限綻放,能夠讓對手失誤的諧音梗廣傳手機裡的每個群組,大家一邊笑一邊跟上賽事進度,幫自己人加油。

抹去信仰與迷信的界線,曾帶來好運的祈願撇步必須統統用上。自認觀賽就帶賽的人主動昭告天下,即便因此被沒收手機、看電視被轉台、網路被關掉,也會咬牙忍耐,寧願犧牲自己的權益,也絕口不能提及比賽,晚了十幾分鐘才知道得分晉級的喜訊也心甘情願。

倘若比賽沒贏,這些人也會自我檢討:「不是選手的錯,是我看了轉播!我對不起大家!」

這些小事,是台灣人四年一度的盛事。

生活進行式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