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素梅/素人作家養成記
在《今天》養成的寫作興趣
已故作家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裡,寫自己三歲就能背誦唐詩、七歲寫下第一部小說,果然是天才無誤;還有一些作家,也早早就打下文學基礎,往往在很年輕,甚至是高中時期就嶄露寫作才華。
反觀自己,小學課餘時間都在幫父母做小吃生意,國中時努力拚高中聯考,到了高中則跟著同儕追漫畫《尼羅河的女兒》、《千面女郎》及倪匡科幻小說,大學時總被歷史系同學笑稱是「登山系」。這樣的我,似乎與文學、寫作沾不上邊。
但是,人生難預料,就如同從事媒體業從未在我的生涯規畫當中,卻意外成為重要的職涯,也由於從事與文字相關工作,加上深感在校時未能好好讀書,因此開始涉獵大量經典名著及文學作品。
會開啟寫作,有下面這樣一段因緣。話說我首個媒體工作,是在老三台的華視晨間新聞《早安今天》節目擔任執行製作,我們是外製單位,但工作性質和一般文字記者差不多。那時華視集團旗下有個《今天》影視月刊,有時會轉載我們的專題報導並給稿費,因此認識了總編輯王曉凱。
工作兩年多後我辭職赴歐洲遊學充電,返台後找王總編領剩下的稿費,期間我們聊到我的歐洲遊學經驗,他聽得很羨慕,主動邀我寫遊記,因此有了每月一篇的稿約。
我覺得王總編心臟很強,竟然信任我這樣一個寫作菜鳥,且不曾給我任何要求或框架,讓我能自由發揮,只要我按時交稿即可。打鴨子上架的我,陸續寫了印象英國系列、義大利三大教堂以及法國的藝術等等。
當時每個月都要為題材所苦惱。若想到好題材自然雀躍不已,想不出來拖到截稿前,只好硬著頭皮將不怎麼滿意的題材濫竽充數也有,著實讓我對王總編過意不去。這個情況直到《今天》月刊停刊,結束我三年多的遊記寫作之旅為止。
至今我仍很感謝王總編提供我一個創作園地,因為在《今天》月刊的寫作經歷,培養出我對寫作的興趣,進而向報刊投稿。
一顆心到底該掉到哪裡?
記得第一篇是關於颱風經驗的徵文,我想起童年住在三重埔時颱風每來必淹,因此把全家總動員搶救家具的防颱大作戰為文投稿,並順利獲得刊出,也開啟日後的投稿之路。
那時還是紙媒興盛時代,各大報都有副刊、旅遊版,讓我們這種文學素人有發表園地,我除了投稿旅遊版外,也將寫作觸角延伸到心情點滴、親情故事等。相較於旅遊稿較為駕輕就熟,投稿副刊類就有些難度,畢竟自己文學底子不足、寫作功力有待磨練,被退稿也是家常便飯。
我把寫作當興趣,有靈感才動筆,抱持著「獲得留用是我幸、被退稿是我命」的阿Q心態,刊出作品其實不多,但卻很享受寫作可以抽離現實、梳理人生的過程。尤其碰到成長的創傷或情傷等題材,還能透過寫作的沉澱,從而得到療癒,繼而走出傷痛。
不過,素人寫作久了,感覺似乎該進階、學習專業寫作,例如寫小說之類的。興起這個念頭時,剛好有位作家朋友爽快說要幫我上課,我們約定好每周一次、來個咖啡廳寫作教學。第一堂課,她簡單地講述了小說的創作形式,即建議我開始實作。
當時我剛跟異國男友分手不久,作家朋友認為可以將兩人的故事當作題材。她甚至幫我以最後一次赴法蘭克福與德籍男友相聚後,在機場話別,然後登機找到位置坐定後,突然意識到再也見不到男友,如此悲從中來的情緒化為那篇小說開頭:「當她上了飛機找到座位坐定,一顆心就掉到褲襠裡……」
我打從心底不喜歡「褲襠」這個詞,反覆思量卻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就這樣一直糾結在「一顆心該掉到哪裡」,完全沒有進度。其實,那時我應該是不想再去揭開好不容易結痂的傷口,加上自覺不是寫小說的料,就此放棄小說課。
我在部落格的自我介紹中寫到:「我的工作都是在記錄別人說的話、寫別人的故事;在這裡,我可以記錄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的故事。寫別人的故事有框框的限制,寫自己的故事可以不受框框限制,隨興所至,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這就是我的寫作觀,我也持續以這樣的心態創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