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銘/回看梯田
經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
六月初,為慶祝女兒生日,我夫妻倆與女兒安排峇里島旅遊。三人分工合作,老妻上位指導、發號施令;女兒負責行程規畫,與旅行社溝通食宿、交通、導遊;我則只要在信用卡帳單上簽名。
其實,三十四年前已去過峇里島。當時女兒近三歲,雖有多卷照片為證,但她卻全無印象、堅持一遊;老妻則喜歡峇里島的蠟染、木雕、銀器等文化,她克服對濕熱氣候的厭惡,也想舊地重遊。
峇里島除了玩水,還有另一特色是印度教神廟,因此海神廟、聖泉廟、烏魯瓦圖斷崖廟、水神廟等眾多名廟皆列入。此外女兒鍾情梯田景觀,安排了德哥拉朗(Tegallalang)梯田莊園與賈提魯維(Jatiluwih)梯田。
梯田?這有什麼稀奇可看?台灣也有,以前我們就看過不少,從不覺得梯田該是景點。但女兒說,賈提魯維梯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而有了「世界遺產」的榮譽背書,當然要造訪。
我想起民國61年,心懷愧疚參加大學重考,為省學雜費只能填寫國立大學;而為刪省住宿費,只能選台中,當時唯一選擇只有興大。選念什麼科系不重要,莫名其妙就主修水土保持。系上課程包羅萬象,但聽得耳朵都長繭的是百喜草、山邊溝與攔砂壩等。老師大力推廣「山邊溝」以取代平台堦段(簡稱堦段,現在用「階」段),就是俗稱的梯田(主要差別在有無田埂)。
當時大家認為梯田是落後地區的產物。農民必須費盡氣力、可憐地攀上爬下操持農務、難以機械操作。農產品運送也非常困難,生產及搬運效率太差,而山邊溝是坡地農業更好的選擇。
推展山邊溝是梯田殺手嗎?
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一樣。民國78年我借調到印尼泗水農技團擔任水保兼水利技師,上一任水保技師已在東爪哇甘若克(Nganjuk)縣山區建立水土保持示範區,也同樣用山邊溝、等高耕作、全園覆蓋等來取代堦段。我接續為示範區內兩萬株咖啡樹建立水源、蓄水及灌溉系統、改善農路,難道我輩水保工作者是梯田的殺手?
站在德哥拉朗梯田莊園內往下看,峽谷內高高的椰子樹,映照美麗梯田,確實讓人流連。但該莊園更熱門的是盪大鞦韆與空中腳踏車,讓無懼高症又膽大遊客能冒險玩樂。至於賈提魯維的梯田雖地形高差較小,但更寬廣壯觀。金黃的稻穗映照夕陽,陪襯灌溉溝渠及水車,甚至還有茅舍演奏甘美朗音樂。平和、安逸、豐足的意象確實讓人屏息,而2012年聯合國認證的文化遺產說明牌也矗立在此。
不過,若說梯田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則太過簡化,應該說是峇里島文化景觀,被稱為蘇巴克(Subak)的才是。蘇巴克除了梯田及其水利系統,還包括水神廟、巴杜爾湖、皇家寺廟塔曼阿雲廟等,甚至主要是「三界和諧」(Tri Hita Karana,人、自然與神)的人生哲學。可惜,此處外國遊客雖多,紀念牌上聯合國認證文字卻已斑駁,覆蓋其上的玻璃亦已破裂。
峇里島比起三十多年前,汽機車不知增加幾百倍,車多路窄,路口多無交通號誌,因此到處堵車,與梯田的安靜平和形成極大反差。當地人是否知道,聯合國要保護的其實只是他們正逐漸消失的日常?
推展山邊溝是梯田殺手嗎?還是該怪農業機械化?或許科技發展,梯田的消減是必然結果,只是峇里島有「三界和諧」的傳統文化,而台灣的梯田配合機械化消失後,可有留下什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