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言/珊瑚外貌協會

聯合報 文/陳冠言
珊瑚外貌協會。圖/Mizu

我是一名在夏威夷小島做學問的研究生,工作主要聚焦在珊瑚的形態;也就是說,很注重牠們長什麼樣子,算是個妥妥的外貌協會吧。不過,會做這樣的研究不代表我是個膚淺的人,也不代表研究對象缺乏內涵、只有外表可看。相反的,正是因為牠們有著不同其他生物的複雜屬性,才更需要仰賴其形態去理解。

以形態分析「瑚口」結構

要了解某種生物在某地的生活狀況,一般是從年齡組成開始,就像是談到台灣人的生活,可以從人口年齡的倒金字塔結構,知道我們已經邁入超高齡社會。類似的分析,也能套用到其他常見生物,例如:貓、狗、魚或是樹,年齡對這些物種來說,有著重要的生理及生態意義。然而,珊瑚的視覺年齡可以透過「分裂融合」隨意變化--牠們是種模組化的生物,沒有個體只有群體;模組化就像是樂高積木,能隨意地拆拆裝裝,同時維持正常的生命現象。舉例來說,又老又大的珊瑚群體,得以藉由自然發生的分裂,變得又小又年輕,但是一隻老貓可沒辦法因為少了一部分就成為一隻幼貓。這就是珊瑚神奇有趣又難搞的所在。

有鑑於牠們活得如此不受年齡約束,過去的研究只好以體型來分析其「瑚口」結構。體型不僅不會騙人,還會透露很多資訊:外貌所呈現出的尺寸大小,反映了珊瑚的能量投資策略,小尺寸的群體將獲得的能量主要投資在生長上,大尺寸的群體則投資於繁衍更多的後代上。因此,當觀察到某地的珊瑚組成結構主要是小尺寸的,就能推斷這裡像是高科技產業剛來設廠的新興區,有著更多的生長潛力;而當觀察到大尺寸的群體占了多數,則可以想見這裡是富含文化內涵的老城區,承擔散播家國影響力的重責大任。

透過外貌,除了了解族群的狀態,還可用於復育珊瑚。既然已經知道體型小的群體長得比較快,而且珊瑚在各種自然作用下,對於自己被拆來拆去向來是無所謂的,將大尺寸的珊瑚分裂成數個小群體進行培養,會比單一個大群體更快地讓面積翻倍,還會像製造分靈體一般,使分身散布到更廣闊的世界,降低血脈全滅的風險。只是,代價亦如同漫畫常見的設定:分身會比本體弱,搞得不好反而死更快。不過,珊瑚比那些電影動漫角色更猛之處,在於分身得以再融合,變回更強的狀態。在一些復育策略中,研究者已可以控制小群體彼此間的融合作用,達到既加快生長又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那些珊瑚中的人生勝利組

綜合以上描述,尺寸似乎足以說明一切?在過去四十五年間的研究確實如此,但身為一位研究生的責任,即是要拓展人類的知識極限。因此,我與實驗室夥伴們最新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既然同樣尺寸的同一種珊瑚,會展現出各式各樣的形狀,而形狀反映了生物體與環境的互動方式,分析珊瑚族群動態時,就應該同時考慮兩者。

我們的研究使用圓度(反應珊瑚究竟有多圓的比率)作為將抽象形狀表達成具體數字,結果得出又大又圓的群體有更高的存活率。牠們就像是珊瑚中的人生勝利組,一開始就占據了有利位置,贏在起跑線,或是這輩子沒遭遇過什麼挫折,才造就了存活率高的外貌。另一方面,大但不圓的群體有著較高的分裂率,牠們像遭遇中年危機的浪子,生活遇到瓶頸尋求改變,分裂後要嘛爛命一條就終結在這裡了,要嘛找回初衷,回到高生長率的狀態,繼續混跡於四海之中。

儘管明白每個生物外貌的美都是獨特的,如此打分數的行為可能玷汙了它存在的本質,但為了更準確地了解所愛之物的狀態與命運,還是不得不放下感性的一面,繼續進行外貌協會的工作。

夏威夷小島日記 珊瑚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