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仁/一窺「鐵甲武士」真面目

聯合報 文‧照片提供 / 張永仁

鍬形蟲是晝伏,還是夜出?什麼季節出外尋蟲最合適?夜晚趨光的真相為何?哪種光源最具吸引力?牠們是肉食、雜食,還是素食?怎麼攝食?食物種類有哪些?這群外觀威武的鐵甲武士,真的個個驍勇好戰嗎?

讓我們逐一解開鍬形蟲的生態謎團,進一步認識牠們既神祕又迷人的獨特習性!

泥圓翅鍬形蟲是標準的晝行性昆蟲,而且牠們最常見於地面四處爬行。照片提供 / 張永...

活動時間與季節

雖然鍬形蟲的種類不多,牠們在野外的活動時間,卻隨著種類有著相當明顯而穩定的差異。

一般常見的,多數晝夜都會活動,白天常見停棲在樹木枝幹上吸食樹液,入夜後則變得更活躍而揚翅四處飛行。這可能因為牠們行動的速度較慢,利用夜晚做稍遠距離的飛行、遷移,較不易被鳥類等擅長空中捕獵的天敵發現。不過當時近深夜、氣溫明顯降低後,各類原本夜晚相當活躍的鍬形蟲,便因活動力降低而不再見到牠們四處飛行。

再者,鍬形蟲中有部分種類是屬於典型的晝行性昆蟲,夜間甚少或完全不會出現在野外環境中覓食或飛行,如黃腳深山鍬形蟲、漆黑鹿角鍬形蟲、泥圓翅鍬形蟲,這三者均為標準的晝行性種類,但其活動方式卻又大異其趣:黃腳深山鍬形蟲習慣在山頭附近的草叢間飛飛停停;漆黑鹿角鍬形蟲則常在森林樹冠層上空四處飛行;泥圓翅鍬形蟲從未見其展翅飛行,而是在森林底層或林道地面隨處爬行。

最後,僅有少數的鍬形蟲或因族群量稀少,人們對其棲息活動的生態一知半解;或因成蟲無明顯的攝食行為,平時甚少離開幼生期棲息的枯木環境,導致目前只有零星的夜間活動觀察紀錄。但事實上這些種類也可能因求偶、繁殖、族群擴散等目的,而在白晝離開平時躲藏棲身的環境。因此整體而言,鍬形蟲家族成員中很少是屬於單純夜行性的種類。

至於一年之中,哪個季節最容易觀察到鍬形蟲?由於鍬形蟲屬於非恆溫動物,寒冷的天氣根本不適合牠們外出活動,故在四季分明的地區,冬季完全見不到鍬形蟲的蹤跡。以台灣來說,低、中海拔各地山區,每年自春天起會陸續出現不同種類的鍬形蟲,到了五至七月間,算是鍬形蟲種類與數量最豐富的季節,一直到秋末牠們才逐漸銷聲匿跡。不過野外能夠發現某種鍬形蟲成蟲的時間長短,隨著種類會有極顯著的差異,例如:族群量不算少的雙鉤薄顎鍬形蟲,其成蟲僅出現在夏季,而且還特別集中在七月間;至於最普遍的台灣扁鍬形蟲,則是三到十一月均能發現。

雙鉤薄顎鍬形蟲特別集中在七月出現。照片提供 / 張永仁

覓食行為

鍬形蟲的成蟲雖然有對凶猛的大顎,但牠們並不以此捕食動物,而多以液體食物維生,口器中那對能自由伸縮的小毛刷,便是牠們用來沾食液體食物的利器。野外環境中,各種樹木因病蟲害傷口或風吹枝幹相互摩擦而滲流的汁液,發酵後所產生的氣味,很容易吸引嗅覺靈敏的鍬形蟲,循味飛來享用樹液大餐。一般鍬形蟲對樹液的種類少有特別好惡,只要是不斷滲流、發酵得氣味濃烈的樹液,都可能吸引或多或少的種類前來覓食。

以低海拔郊山為例,台灣欒樹、構樹、光臘樹、野桐、食茱萸、柑橘、柚子、青剛櫟、竹子、相思樹等植物,都有鍬形蟲覓食的觀察紀錄。但是前述各種植物多是高大的喬木,並非隨時可找到棲息其間覓食樹液的鍬形蟲,也因此想要觀察相關的生態可說可遇不可求。反倒是柑橘園成了低海拔郊山找尋鍬形蟲的最佳去處,因為一處稍具規模而照顧得當的柑橘園,低矮的柑橘樹幹內部常有星天牛的幼蟲寄居其中,而天牛幼蟲在樹幹中啃食木質纖維後,會在樹皮表面一處固定的小洞排泄出糞便木屑,這個排便孔經年滲流出樹液,於是附近山區的鍬形蟲,常會移棲到柑橘園方便隨處覓食。此外,擁有發達大顎的鍬形蟲,還懂得利用頭上那對利牙直接咬破樹皮,享用大量而新鮮的柑橘樹液,加上牠們的體型較其他一般甲蟲扁平,容易進駐到柑橘樹幹的樹洞或狹縫中,當然更方便就近覓食樹液了。

至於中海拔山區因可供鍬形蟲覓食的樹液選擇更多,因此鍬形蟲種類更為豐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海拔高度擁有不少的殼斗科植物,例如:青剛櫟、栓皮櫟、錐果櫟、火燒柯、赤柯……這些喬木的細枝條常有微小蟲子寄生而產生蟲癭,這些蟲癭多會分泌出樹液,因而吸引鍬形蟲、金龜子、虎頭蜂和許多蝴蝶前來覓食,很可惜牠們多半位處於較高的樹叢中,只有利用望遠鏡才能勉強觀察到相關的生態。

再者,鍬形蟲的食物除了樹液外,野外腐熟而較香醇的落果,也是不錯的選擇。梨子、蘋果與蓮霧均可見鍬形蟲覓食的紀錄,而腐熟的鳳梨放置在森林間,更易引來鍬形蟲在其中鑽洞常駐進食。和這些經濟作物相較之下,野生落果吸引鍬形蟲覓食的機會較少,目前僅有構樹果實有零星的吸食紀錄。此外,蚜蟲大量排泄物產生的黴汙,也可見鍬形蟲前來爭食;至於昆蟲的屍骸,則偶見鍬形蟲的覓食紀錄。

滲流樹液的柑橘樹叢,常是各類昆蟲的覓食天堂。照片提供 / 張永仁

好鬥行為

鍬形蟲雄蟲頭上那對大鉗夾相當堅硬有力,不僅可以用來咬破樹皮覓食樹液,遇到對手時,還是用來拚戰的最佳利器。無論是爭奪樹液的覓食權,或是搶奪躲藏樹洞、狹縫的所有權,或是爭取與美嬌娘的交配權,多數雄蟲都會張開大牙和對手一決高下。一般說來,體型較大、大顎較發達者常是贏家,條件較差者則往往未戰先降,以求全身而退。但,戰場上難免出現肉搏拚戰的場面,戰況較慘烈的,一邊大顎被對手剪斷者,從此再也無法和別人爭權奪利,可至少還能低調苟活;此外在林間地面或林道路面,還常能發現因為被敵手夾破頭部或前胸背板,導致細菌感染身亡的鍬形蟲屍骸,由此可見鍬形蟲有著驍勇好戰的性格,在這個世界中,敵我間的生存競爭,常會有搏命的戲碼上演。

和善戰的雄蟲相比,雌蟲都是溫和斯文的和平分子嗎?其實不然!牠們除了不必為愛情而與對手廝殺之外,爭食物、搶樹洞樣樣都來,而且別小看雌蟲那又短又粗的大顎,它可是具有「臂短力大」的火力,剪斷對手的大顎或肢腳對它而言輕而易舉。只不過雌蟲的個性不如雄蟲來得火爆,在家飼養時,不必隨時提防牠們夾傷手指。

●摘自遠流出版《鍬形蟲58:野外觀察超圖鑑》

與對手狹路相逢而點燃戰火的台灣深山鍬形蟲。照片提供 / 張永仁

動物上好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