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信/關於那些看起來沒問題的青少年

聯合報 文/林維信
關於那些看起來沒問題的青少年。圖/奚佩璐

讀高一的怡芢,這天在廁所裡割腕。

她在國中時成績很好,跟班上同學也處得不錯,但怡芢的活力和笑容,似乎遺留在國中,沒跟上來。

「她小六時也會傷害自己,沒想到現在又……」怡芢媽媽感慨地說。

「她曾說過功課跟不上同學。我就鼓勵她:保持努力,一定可以適應的。但現在看來,她還是過得很辛苦……」

為什麼大人察覺青少年有輔導上的需要是重要的?因為孩子自己未必知道他已經面臨需要向大人求助的地步,或是他其實想求助,但不知道可以向誰求助。這樣的情況高中生尤其明顯,不少大人認為「已經大了,該是給他們自由,讓他們自己為自己負責」,但高中生也只比國中生大一到三歲,沒什麼社會經驗,再加上課業比國中繁重得多,如果他在學校很不開心,很難憑著自身的心智化解痛苦。

以下,是我認為需要觀察的三個面向:

1.表現突然往下掉

人的日常表現會突然往下掉,代表身心出了狀況,已無法負荷過往的強度。因此,青少年的學業成績、競賽表現突然往下掉,就需要注意。若以為「尊重」孩子而不再過問,只會讓未爆彈愈來愈多。

常見的幾種隱情,可能是:

1.學業難度變高,漸漸跟不上

他可能默默花比過往更多力氣去追上,但仍不見成效,因而感到挫敗,但又不想開口求助,認為那就像在承認自己很弱,於是「說服」自己努力沒有用,或自己真正的興趣不在於此。

2.人際、感情、家庭困擾

人際或戀愛出狀況,會帶給青少年相當大的衝擊與壓力,家庭衝突更會直接影響他的心思,使得他難以有足夠的心力面對日常的學業。

雖然不用在一開始就問得太細,但讓青少年知道我們有留意他的心情變化,讓他知道痛苦無助時,我們一直都在,就可以減少漏接求助訊號的機會。

3.沉迷於校外成人世界或網路世界

這與上述幾點是有關聯的。網路成癮或中輟問題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青少年無法從校園、家庭獲得足夠的自信與關注,他就會嘗試從別的地方找「出口」。

如果網路世界有人關注他,他就容易變得網路成癮。如果有人帶他去夜遊、KTV、喝酒、飆車、賭博,他從中感到歸屬感和新鮮感,就會把無趣、令他挫敗的學校丟下。

4.精神疾病

當青少年處在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的發病前驅時,其中明顯的變化就是認知功能下降。專注會變得困難,思考會變得混亂,也會直接反映在成績上。早期發現,早期投藥治療,可以避免真正的大發作發生。

5.轉換環境也是一種考驗

轉換環境是指轉學、升上國中高中。或許他的能力沒有不同,但比較的基準不同,或是對新老師的教學方法尚未適應,成績自然跟過往有落差。

由於人會習慣用過去的成績做比較。自己從「很好」突然變得「很爛」,對自尊心和自我概念都是打擊,久了,會衍生出心理和生活問題。

2.人際觀察  

我會觀察以下三點:下課有沒有同學可以找?課堂分組會不會落單?會不會跟同學起衝突?

我認為,擁有基礎的社交非常重要,比學業還重要。若本來就不是以學業見長的青少年,基礎的社交環境至少讓他有安心的感覺;而某些學業成績優秀,卻相對孤單的青少年,倒像在走鋼索。他的自尊與安全感可能只建立在成績上,一旦成績有變化,壓力和不安將會席捲而來。

3.出席穩定度

有沒有常請假、常遲到、常蹺課?

出席的穩定度,與人的內在心理穩定、環境穩定與否,非常相關。所以,當大人發現青少年的出席異常已經持續兩周,就算有照程序請假,仍建議主動關心其近況。

關於大人如何察覺青少年需要輔導,還有幾項要注意的地方:

1.「沒有問題」的孩子,大人容易疏忽

成績好的孩子,大人會關注;行為偏差的孩子,大人也會「關注」,但那些成績普通或欠佳的學生,最難被大人注意到,卻不代表他們一定沒有問題。

2.重心轉換背後的故事

對於曾大量投注精力的人事物,突然說放棄就放棄,背後通常有故事。若能知悉孩子在不同階段,也就是國小、國中、高中時,其生活重心有什麼變化,對於了解他整個人會很有幫助。

3.轉介輔導需求要做到保密

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為青少年引入輔導資源時,要留意自己及輔導單位是否有做好保密。

最好的作法是先跟青少年談過,彼此對於接受輔導有共識,再去尋求輔導資源。但若是狀況嚴重的青少年,即使尚未取得共識,輔導資源仍然要想辦法先介入。

當孩子的輔導需求,大人看懂了,成長的路上就不必踽踽獨行,流血碰撞了。

●摘自寶瓶出版《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

校園超連結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