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志/杜神父的原住民天主堂

聯合報 文/李清志
位於屏東部落裡的佳平法蒂瑪聖母堂。攝影/李清志

去年金曲獎年度歌曲獎,獲獎的是阿爆的〈Thank You〉,充滿黑人靈歌般的曲風,在原住民弟兄姊妹的合聲中,傳達出感恩與讚美的心情。這首歌的MV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拍攝影片的場景是一座教堂,華麗卻帶著一種異國的情調,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教堂,也不知道這樣的一座教堂是在哪一個國家?

經查詢後,發現這座教堂是位於屏東部落裡的佳平法蒂瑪聖母堂;感謝屏東縣府祕書長特別寄給我《杜神父與他的十二座教堂》一書,讓我在前往探查之前,可以先深入了解這建築的歷史。

聖母堂的天花板裝飾。攝影/李清志

設計佳平法蒂瑪聖母堂的杜勇雄神父,本身有魯凱族的血統,從小立志當傳道人,成為神父之後,天主教會支持他前往義大利留學,他在義大利期間,除了求學精進,也浸淫在義大利的藝術歷史建築中,所以回到台灣服務,就在屏東大武山下的原住民部落,建造了十二座天主教堂,而佳平法蒂瑪天主堂可說是其中最宏偉的一座。

我在十二月中探訪這座教堂,原住民部落充滿了耶誕佳節的歡慶氣氛,我很快就找到法蒂瑪聖母堂,原本的舊教堂與新教堂遙遙相對,象徵著傳承與歷史記憶;這也是杜神父很強調的事情,因為他在留學期間,注意到歐洲人對於歷史建築非常重視,不輕易拆毀老舊的建築,因為這些建築代表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

法蒂瑪聖母堂呈現出在地文化特色,講台上四尊巨大天使木雕,是原住民雕刻家製作的,會眾座椅雕刻著部落族人的人形,即使沒有人的時候,也像是坐滿了弟兄姊妹;一排木頭座椅可以坐五個人,有五個人形雕刻,分別是祖父母、父母與孩子,象徵著信仰的傳承,以及教會與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椅背上有族人自己編織的彩色竹籃,可以放置《聖經》與詩本;天花板上吊掛著一顆顆漂亮的彩色琉璃珠,是當地特色製品,呈現出七彩繽紛的美學,也反映出熱情奔放性格;門口還可看見巨大的金果祿頭目祖靈柱,更有趣的是,聖母像還被穿上原住民的服飾,充分顯現出天主教本土化的神學實踐。

會眾座椅雕刻著部落族人的人形。攝影/李清志

其實基督教傳入台灣,就不斷地試圖融入當地風土,特別是在教堂建築上,總是嘗試呈現出當地建築特色,馬偕牧師的教會建築就是典型的案例,他不僅使用台灣本土工匠、材料,也將在地特色帶到教會建築裡。

佳平法蒂瑪聖母堂雖然沒有歐洲哥德式教堂垂直高聳的挑高空間,但是華麗的天花板裝飾,同樣吸引人抬頭仰望神!我很喜歡坐在教堂裡,仰頭觀看天花板上的繽紛,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周圍環繞著七彩琉璃珠,還有壯觀的玻璃花燈,猶如巴洛克時期天主教堂的天花板上,彩繪著耶穌從雲彩中降臨,只不過這是一種原住民式的版本。

隨著原住民部落的不斷改變,現代化建築逐漸取代傳統建築,許多原民技藝文化也從生活中消失;從某個角度來看,天主教堂的本土化既傳承也保護了原住民文化,讓它繼續在部落中流傳下去。

●摘自大塊文化出版《在自己的城市旅行:都市偵探李清志的台灣建築迷走》

聖母像穿上原住民服飾,充分顯現出天主教本土化的神學實踐。攝影/李清志

記憶藏寶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