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娃娃/亞洲超市
近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逛亞洲超市。
平日往返台東時,總會特意去市區的傳統市場或超市採買,盡可能將想要的食材和調味料買齊,再奮力扛回蘭嶼。小島雖有兩家超市,但供應品項不多,食材新鮮度也微微差強人意,價格則隨天候和運輸難度調漲,風災後更見到令人瞠目結舌的菜價,居民只能無奈地自嘲:「畢竟我們吃的可是進口貨。」
也由於無法在小島購得太多現成的美食,幾乎人人練就一身好廚藝,能通天遁地蒐羅材料、想辦法請台東的親友或菜商幫忙運送,自己再摸索出美食佳肴,從街頭小吃到高級西點都盡可能包辦。去年清明節,嘴饞的我除了捲起袖子張羅備料外,更想辦法做出了潤餅皮,只為順應節氣,和同樣移居的好友一起品嘗久違的好滋味。
此刻再度遠漂,人在異國他鄉,餐桌上的家常菜又換了另一種風貌,對於能夠體驗不同的飲食文化甚是珍惜,但時光流淌間,總有一些特定香氣會勾起鄉愁。慶幸的是,這座歷史悠久的歐洲老城外來人口眾多,男友所居住的區域不乏亞洲人,因此只要散步十來分鐘就能找到亞洲超市,而且不只一家,一公里內竟有四家之多。
一日我便興沖沖拉著男友去尋寶,亞洲超市多半是由中國人經營,他們說著流利的義語、英語和中文,完全不必擔心如何溝通。貨架上的食材與調味料則包羅了中、台、日、韓、泰國、越南等風味,我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頻頻發出驚呼,在距離台灣九千多公里的海外,竟感覺家鄉如此貼近,與心心念念的味道重逢。
這家沒找到的食材就換到下一家搜尋,短短幾周過去,也重新擁抱「好好做一頓料理,慢慢吃一頓飯」的好時光。蘭嶼的家與書店一體成形,所謂廚房,不過是在櫃台裡的層架擺上電陶爐和烤箱,做些簡易、可燜煮的飯菜,因為沒有抽油煙機,也不願氣味和油煙影響書店,所以儘量避免熱炒和炸物,蔥薑蒜等爆香好物也忍痛揮別。一個人的食量難以快速消耗食材,往往吃的速度趕不上食材腐壞,我經常以方便的水餃和泡麵果腹,三餐也就日漸敷衍起來。
亞洲超市彷彿有一種魔力,日日呼喚著我過去走走,喚醒深深沉睡的料理魂,於是我一次次造訪,一次次從廚房裡端出新菜,義大利家人們也樂得在家就能品嘗亞洲料理:火腿蛋炒飯、炸天婦羅、香菇蘿蔔湯、紹興醉雞、炒米粉、豬肉咖哩飯等,有日更張羅了熱騰騰的火鍋讓大家嘗鮮,一家人在冷颼颼的夜晚吃得非常滿足。
過去三十多年,在台灣如同環島般的移居四方,已搬過二十二次家的我,始終在對食物的思念裡,與離開的地方和解、以食物重構歸屬感。久之,「家」成了餐桌上的美食索引、料理指南,一種香氣或一個味道,就能帶我回到記憶裡的每一個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