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淳之/岡本太郎與太陽之塔
2025年的世界博覽會又將在大阪舉辦,距離上次在大阪,將是五十五年。海洋堂製作、江崎固力果2005年出品的「懷念二十世紀:大阪萬博篇」,在玩具中罕見地以「事件」為主題,為日本社會重要的集體記憶,留下珍貴見證,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1970年的大阪萬博,建設經費高達524億日圓,入場人次廣及6422萬人,幾乎每兩位日本人,就有一位造訪。無論參展國、規模和內容技術,均締造了輝煌紀錄。是二次戰後激勵日本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里程碑,與1964年的東京奧運並駕齊驅。
這套食玩包含了太陽之塔、祭典廣場、月之石、時間膠囊、無線電話、人類洗滌機、數個代表館舍,以及演唱主題曲的三波春夫等,召喚了日本人的華麗回憶。最受矚目的,就是藝術家岡本太郎設計的主題館「太陽之塔」,2020年被登錄為「有形文化財」。塔上有三個人型臉孔,分別是上方代表未來的「金色太陽」、中央白色的「現在太陽」、後方代表過去的「黑色太陽」,地底還有一張人臉,代表「太古太陽」。
看過太陽之塔的人,大約很難忘記那奇異面孔,奮發欲飛的振臂造型,抽象地演繹了「前進」意義,又尖銳刺進了虛空,彷彿向全世界宣告和抗議。讀了岡本太郎的藝術論,才明白他為何能創造特殊的美感:他讚美繩文時代(採集捕獵方式為主)土器的原始能量、強壯而不和諧的激情;對彌生時代(水稻生產經濟為主)稱頌的安詳細膩,感到孱弱陰暗、令人失望。相較推崇溫吞柔和、均衡對稱的日式「傳統」,岡本更受到猛獸威武強烈的生命力,或激烈震撼的空間性所吸引。
岡本太郎認為,江戶畫家尾形光琳的作品犀利尖銳,極致而趨於完美,推翻了日本慣有含蓄隱晦的美學形式,充斥著無情之美,顯現緊張飽滿的力道。他的論述改變了當時的藝術觀,讓日本人對繩文藝術有了嶄新的評價與詮釋,在這種理念下創造出來的「太陽之塔」,亢奮氣勢中展現強烈自我,成了藝術家的印記,又透過大阪萬博成了二十世紀的時代方尖碑。參觀者在詭異與疑惑中,不得不服氣岡本帶來的美學觀點,在食玩中充滿現代藝術氣息,紀錄時空美學衝擊,「太陽之塔」之獨一無二,無怪乎日本文化廳後來辦理「日本媒體藝術100選」,理所當然成為榜首。
岡本太郎如果知道他的魁偉創作,竟成為商業時代的模仿造型、玩具娛樂,或許會不以為然?但後生外國人如我,是從這樣的造型物,探求他的生平,這也是不爭事實。我不知道商業與藝術何時能走出對壘,但從擁有收藏,的確品味了現代藝術的收穫與喜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