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緯/科學家的私藏
眾生平等,用科學的角度,每一種生命都有它獨一無二的地位。如果科學是客觀中立的,描述生命的研究人員理應會公平對待他們的對象,是吧?不過,科學家也是人,難道不會跟你我一樣也有偏好糾結嗎(比如狗人vs.貓奴)?這些先入為主的好惡對科學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以下列舉幾個大名鼎鼎的歷史偏好。
對稱的二葉銀杏
銀杏是一種很特殊的裸子植物,它不但有別於大部分針葉型裸子植物,擁有寬闊的葉子,更厲害的是,雄性銀杏(與蘇鐵)擁有會游動的精子,這在植物界非常稀有。銀杏出現於距今兩億七千萬年前的二疊紀,當時分布於全世界,但是原生種到了今天幾乎已經滅絕了,只在中國南部、越南、韓國及日本少數地方生存,是標準的活化石生物。
銀杏於1712年由一位德國醫師引進歐洲,現在以人工栽種的方式普遍存在歐美。然而,銀杏在今天之所以會如此有名,除了大家相信它可以增強記憶力之外,其實也源於大文豪歌德——他也是一位植物學家,對葉子形態有很深入的研究。
1815年,六十六歲的歌德透過一位法蘭克福銀行家認識了他的第三任妻子,三十一歲的瑪麗安寧。
在一段時間的相處後,這位來自奧地利、具文學素養的演員、演唱家與舞蹈家深深地擄獲了大文豪的心。在心靈悸動之下,名滿天下的歌德寫下了一首抒情詩〈Gingo biloba〉(二葉銀杏),華麗的字跡寫在一張貼著兩瓣銀杏樹葉的泛黃信紙上,歌德借用兩側對稱的銀杏葉隱隱地傳達其內心的情意。「它是一個自己分成兩半的單一生命?或是兩個但卻被看成單一的個體……你不覺得在這首詩裡我既融合為一但同時又分裂成兩個嗎?」
這首詩在1819年發行後大大流行,在德國算是一首人人皆知的情詩。從此之後有歌德的地方、任何歌德相關文創商品上面,對稱的銀杏葉就像囍字一樣,貼得到處都是。
大腦長出藤壺
1836年,剛剛結束小獵犬號五年環球航行的達爾文回到倫敦,這位二十八歲的新銳博物學家一下子成為大家爭相邀約的明日之星。科學家們想知道火地島的真實情況,出版社忙著邀約遊記的書稿,而此時的達爾文天天在筆記本上追憶過往的所見所聞。這樣忙碌的生活持續了兩年,達爾文突然開始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他與他的新婚妻子搬到倫敦幽靜的郊區,只靠郵件與外界接觸。充足的證據顯示,此時的達爾文已經具備演化思想的雛形,但是他選擇把這個想法鎖起來(真的寫成草稿並與其他相關筆記一起鎖在櫃子裡),除了極少數朋友之外沒人知道,他盤算著等他死後才公布出來。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達爾文忙著園藝、研究蘭花、樹木與幼苗,研究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標本與化石、出版了珊瑚礁、火山、哺乳動物、人類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從1846年開始,達爾文遇到了他最心愛的研究題目——藤壺。起先他只是想寫一些簡單的小文章,哪知愈蒐集愈多,每天低著頭在酒精中解剖藤壺,用一台特製的顯微鏡觀察,一個接一個、一類接一類。最終,藤壺研究持續了八年,出版了足足四冊。朋友都說他的大腦長出了藤壺,他的兒子也以為全世界的爸爸都在觀察藤壺。藤壺研究後來被萊伊爾的演化研究打斷,這才使得達爾文又回到了他的演化理論。
至於達爾文跟他「最鍾愛的藤壺」之間是什麼關係屬於歷史懸案,有些持正面看法的人覺得達爾文想弄清楚物種的界線,而藤壺這種不會動的動物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題材;持負面想法的學者覺得達爾文純粹在逃避,逃開那個演化思想一經發表之後必定引來的混亂。不過,藤壺研究也帶給達爾文一些實質上的幫助,他因為這個研究成了科學院的會員,這也許有利於後來演化論的發表。至於達爾文自己怎麼看待藤壺,他說雖然很感謝,但也懷疑是否值得花這麼多時間,並且多次宣稱沒有人像他這麼厭煩這個小動物。
說科學家只能緊緊地依賴著他的研究對象,一點都不為過。科學家靠它成長、探索,甚至發現新世界(功成名就?),但也有引入歧途,甚至犯下錯誤的例子。不管它是幫了你還是騙了你,也不管愈來愈喜歡還是愈看愈討厭,這些都發生在人這邊。寫進歌德的詩,銀杏還是銀杏,被達爾文命名之後,藤壺還是一樣的藤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