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邊/山下無人的遊牧人生:背著登山包從山林走入文創市集

聯合報 文/山邊
圓圓啤酒肚貓頭鷹大叔。照片提供/山邊

我一直對手工藝很感興趣,大一那年,偶然在Dcard手作版上看到「羊毛氈」這個名詞與照片,產生莫大好奇。研究它的製作過程後,發現是用一根有倒鉤刺的針,經由反覆戳刺羊毛來塑型--與許多羊毛氈創作者一樣,我在大創買了人生第一包羊毛氈材料組,並至此開啟我與羊毛氈的緣分。

大學期間的羊毛氈作品數量不到五個,多半是在空閒時間製作,當禮物送給朋友;出社會後,羊毛氈成了下班後最主要的休閒娛樂。一開始我花非常多時間到圖書館研讀相關書籍,土法煉鋼地練習不同的創作技巧。隨著加入臉書羊毛氈手作社團,有了不一樣的收穫,比如說得知羊毛材料有等級之分,其纖維長度與真偽,都會影響作品的製作速度與精緻度。我也因此特地到台北三家相距甚遠的羊毛材料店,買回各色、各品種的羊毛來做比較。抱著要把買回來的羊毛都用完的決心,那時期的作品數量大增,且不久即遇到疫情爆發,大量相關線上課程推出,我進而得以增進技法,並透過觀察不同創作者的心法,學習如何將平面圖片轉化成立體羊毛氈。

建立羊毛氈品牌「山下無人」前一年,我將作品從一般創作者會做的明星物種與寵物,轉為大眾較為陌生的台灣動物,把它與另一個興趣做結合:大學就讀的是生態系,培養了我對自然觀察的興趣,更成為創作的初心。我深知在山裡遇見從未見過的野生動物時,那份激動與興奮感,想藉由作品讓山林裡的牠們,被大眾知曉,甚至引發人們對自然的關心。

初期販售的作品,我以自身喜歡的中高海拔野鳥為主題,但在市集推廣的過程裡,發現雖然這類作品對從未接觸過的客人來說非常新奇,卻較難有共鳴。後來,在一些粉絲的建議下,我也製作了麻雀、白頭翁與台灣黑熊等大眾熟悉的野生動物,並且發現與粉絲的生活記憶有連結,更能增添親切感,讓人們願意了解其他生態保育知識,達到推廣的目的。為此,我還增加「圓圓啤酒肚」系列,納入更多常見的鳥類,以可愛的啤酒肚造型,吸引客人在攤位前駐足。

圓圓啤酒肚城市三俠。照片提供/山邊

儘管選擇的創作主題中,有些是曾經遇見的野生動物,實際製作過程裡,卻往往會發現以前不曾注意過的小細節,像是哺乳動物臉上的花紋排列與鳥兒身上多的一個點或線,都必須在製作時特別注意,才不會誤導大眾。開發產品時,因為希望能呈現可愛童趣的風格,須將複雜圖樣簡化,使得不習慣畫稿、習慣看圖鑑與不同角度的生態照就直接動工的我,時常把羊毛反覆氈上與拔除,尋找不過度擬真又展現出物種特徵的平衡。

就這樣,我的登山包從裝著登山裝備,轉為塞滿市集擺攤用具,也與生態攝影師合作,在現場擺出野生動物的真實照片,向客人們介紹牠們。這些背著登山包四處擺市集、推廣自然觀察與生態保育的日子,如同生態美學的遊牧者,期待在每次市集上遇見不同的客人,與他們分享我所鍾愛的山林與野生動物。

攤位上提供客人觀賞的生態照--鵂鶹。攝影/張峻瑋

生活進行式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