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鈺婷/雙胞胎的紗布巾
我是個容易失眠的人。不容易入睡,睡時常有夢,又容易因一點風吹草動驚醒,睡眠品質差,常常處在沒睡好的狀態。究竟怎樣可以快速入眠,怎麼做可以安穩入夢?始終沒有頭緒。曾想仿效專家建議,睡前敷一片晚安面膜、輔以安神的精油香氛,或抬腿舒壓按摩,或固定播放一段輕柔音樂自我暗示……我試著想像藉由入睡前的情境布置、作息安排,搭築出一夜好眠的軌道,順利抵達夢鄉。
習慣養成不易。下班後,處理完瑣碎家務,我只是個想癱軟鬆懈的人,偶爾興之所至跟隨專家建議,大多數時候,就是宿命式地放空自己,讓今夜的睡眠聽憑天意。
生下一對雙胞胎後,從月子中心返家,我開始了手忙腳亂,隨時有嬰兒在身邊啼哭的日子。不分晝夜,有時大子哭、有時小子哭,更多的時候兩人相繼哭、同時哭。我一手抱起這個,一手拍撫那個,忙得暈頭轉向,腦神經被淒厲的哭聲揪緊,情感線、理智線,全身的感官知覺,都處於極度緊繃的戒備狀態。
新生兒醒了就是哭,哭是餓了要喝奶、尿布濕了要換。有時是奶也喝了、也拍了嗝,換了尿布,卻仍哇啦哇啦哭得滿臉通紅,左搖右哄都不得其法。最慘烈的是,雙胞胎原本好端端不哭的那個,受到氣氛感染,也悲從中來大哭起來。
一人醒,全家醒。這一折騰,短則三四十分鐘,長則無窮盡到讓人氣餒灰心厭世,把一切方法都試過,當雙胞胎哭到氣力放盡、累到睡著,一切莫名所以又復歸平靜,我才終得鬆一口氣,頹坐床沿,祈禱下一個循環不要太快開始。
●
如何讓雙胞胎安穩入睡不哭鬧?如何降低嬰兒哭的頻率、縮短哭的時間,讓睡眠周期拉長、情緒平穩?成為母親後,我是嬰兒睡眠行為的研究者,擔心哭鬧不睡的嬰兒是不是生病了?閩南語說,「唔唔睏,一暝大一寸」。沒睡好覺、生長曲線落後、長不大該怎麼辦?
我認真研究嬰兒助眠術。首先,延續仿照月子中心的定時定量記錄法。掌握嬰兒一日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睡得好,吃喝、拉撒,要規律。喝奶、換尿布,定時進行,不要讓嬰兒醒了、哭了才動作。以四小時為單位,凌晨十二點、半夜四點、早上八點……規律的作息,讓干擾嬰兒睡眠的因素降低,至少是個成功的開始。
排除生理因素的干擾外,我也發現嬰孩睡眠情境的建立,如同催眠者搖動懷錶,需要刻意規律、平靜、固定的提示,給予帶著情感連結的安撫物。
對大多數的嬰孩來說,那個安撫、助眠法寶,就是奶嘴。但若寶寶無時不刻吸著奶嘴,奶嘴一掉落就大哭、醒來,而非有奶嘴就不哭、睡著,奶嘴的睡眠提示作用就減低很多。有些媽媽會藏奶嘴,孩子清醒時就轉移其注意力,收起奶嘴;孩子想睡了、該睡了的時候才提供。
我家雙胞胎入眠的安撫物,除了給奶嘴外,還有暱稱為「布布」的紗布巾。不僅在家的時候,出遠門的長途車程、飯店過夜,奶嘴與布布是尿布奶粉之外的必備品。
紗布巾小手帕,每當餵完奶怕嬰孩溢奶,放在枕邊隨時備用的。雙胞胎幾個月大,手能抓伸取物時,自然握起布布。大子的習慣動作是用拇指食指如數鈔點鈔動作,撥動紗布巾,如此這般往復進行,漸漸進入夢鄉。小子習慣將布捏整為一團小沙包似的圓球,掌心握著那布團輕輕點按槌敲額頭,韻律猶如去民俗收驚時,收驚婆以衣物裹覆米粒捏成小團,在額前指揮點按節拍。
大子撥弄、小子敲頭。雙胞胎捏握紗布巾入眠的癖好不同,不確定這樣猶如入眠儀式、象徵物,或稱為安撫巾、助眠術的習慣動作如何形成?彷彿無理可說,但情感連結、提示入眠的效果卻顯而易見。
●
雙胞胎進幼兒園就讀,整整哭了一個月。兩人和爸媽的分離焦慮,並不因彼此有伴而減輕,反而因為相互共鳴而加劇。午睡時,全園熄燈噤聲,一個默默撥動紗布巾,一個自我哄睡似地以布團點按額頭,幼兒園老師說,那畫面真奇特,你家的布有魔法。
幼兒園不准帶奶嘴,為三歲小班生戒奶嘴、戒尿布是協助孩子成長的階段的目標。雙胞胎的紗布巾接住他們不安脆弱的心靈,連結熟悉感,也讓他們安然度過入學適應期。
後來,老師說雙胞胎的紗布巾拿來拿去易傳播細菌,要求收起來、不要帶去。他們在沒有紗布巾的情境下,學習和內心的不安共處。就這樣,在被迫與無奈中,兩人不得不戒掉對「布布」的依戀,符合群體的要求與期待。
想起雙胞胎新生兒時期,慌亂無章,忙於應付哄睡,百般不得其法的日子。想起曾仿效網路作法,大半夜將一對哭泣嬰孩抱上汽座提籃,暗夜中開動車子,在住家公園兜圈一兩小時;或是開啟抽油煙機、吹風機,製造所謂的「白噪音」,亂槍打鳥、瞎子摸象,但求能天降奇蹟,啟動嬰兒體內神祕的睡眠開關。
當迷宮莫名地來到出口,平凡的紗布巾成為雙胞胎的助眠物,指引我走出嬰孩哭鬧不睡的困境。我甚至覺得那是上天賜予的鑰匙,有鑰匙得以開啟睡眠之門的人,是幸福的。當孩子在規範下,學習不假外物入睡,心裡最不捨的人應該是我。他們日漸脫離嬰孩時期的依戀,我卻懷念起他們撥弄紗布巾、布團,點按額頭入睡的時光。
我躺在孩子身邊,輕聲說著從前的故事,陪伴他們入睡。有時說著說著,自己都迷迷糊糊睡著了。孩子與我是彼此當下的紗布巾,不久之後,他們也將脫離對媽媽的依戀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