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翊航/馬耳東風

聯合報 馬翊航

我與Saki在前往池上的火車上,大約快到鳳林站前(阿美語火車廣播Cingaroan,即鳳信部落),他要我看右邊一片低矮的竹林山。色澤秋黃,遠方厚墩墩的山勢將竹林色塊隔離出來,像我們前天才在故宮看過的宋明文人畫。我急急掏出相機,按下快門鍵,卻意外停在十秒倒數的模式,沒有繼承上回在火車上拍下南澳筆直長街的運氣。但即使拍下了,也不宜說運氣好。此行本是為了採訪馬蘭杵音文化藝術團,以及大王部落的刺繡家陳利友妹女士,但萬安舅媽在上周離世,預計完成採訪的隔天即是告別式日子,此行的目的與心情,多少有點複雜。

因為先在池上停留半日,我也納入寫作的一項取材任務:瞻仰日本人類學家馬淵東一在池上的墓。我秀出筆電資料給Saki,墓碑上寫著「馬耳東風」。Saki問我是什麼緣由,我憑著剛搜尋來的幾篇網誌、論文、研究報告、地方采風,向他簡報幾個說法:一說是他聽覺很靈敏,聽到聲音很快就能分辨音節;一說是將是非功過留待風中,不值一提;也有一說是馬耳東風即是馬淵東一自己的別號——我自己也不知道哪個說法更通。

不過因為沒有親人葬在那裡,因此從來沒有去過池上鄉第一公墓。抵達池上後,我騎車載著Saki一路前往。拐入安樂園路即是墓區,我沿路向途經的墓碑點頭致意,像進入研討會場的研究所新生。照著網路資料按圖索驥,在主建築懷恩堂的西北角,的確有一條延展入楓樹林的小路,白淨平整,看得出來是受照顧的一條路。高家墓碑前,立有高字型的牌樓,高是漢姓,此家族是池上大埔村的阿美族家庭,屬恆春阿美Kakupa氏族。先人高邦光(日本姓名是大高正一),日治時期任教職、從事商業活動,是大埔高家的開拓者。馬淵東一的墓之所以會在高家,是由於他前往布農族部落進行研究時,下山時疲累不堪,幸得高邦光母親照護休養,從此與高家結下不解之緣。

我從牌樓的側邊,扳折銀合歡、跨越石塊,造出一條無形徑,先向高家先祖牌位行禮,再前往馬淵東一的墓前致意。時間近四點,黃昏蟲開始在周邊繞行,幾段被我們劃開的蛛絲,以它的點線在風中擺。幾叢紫花藿香薊立在石與石間,此時此刻雖不幽暗,但缺乏引路人,原來陰陽之間也有社交焦慮。我在誠心與打擾之間搖擺,墓碑前站了一陣(鐘錶時間可能不過三分),合了另一個十,遂向馬淵東一先生與高家祖先道謝暫別。

只是回台北才想起,為什麼一些資料看到的照片是小墓碑,而我剛剛行禮的照片是大墓碑呢?是重新翻修嗎?查才發現,原來高家族人,為了避免有心人破壞,因此另立一座顯眼大碑,分散真正埋骨處的焦點。生命是一串移動中的訊息,有它不必讓所有人知情的方式。沒有拍到的竹林是一種,沒有真正看見的墓碑也是一種。

馬翊航

馬翊航,台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台...

青春名人堂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