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緯/畫蛇添翼

聯合報 李世緯

戰鬥機是我小時候的最愛,那個時候可以一眼分辨F系列的戰鬥機、A系攻擊機與B系轟炸機,當然還有運輸機、預警機、太空梭等。小小年紀就能侃侃而談,哪怕沒有什麼聽眾,依然自得其樂。

研究顯示,小男孩天生喜歡武器是演化的結果,因為這些飛機大砲很能滿足我們原始的狩獵慾,精準填補了我們的缺失。看一下人類的科技發展,會發現飛機、電腦、手機都是愈來愈厲害,那麼,演化是一場軍備競賽嗎?如果是,愈來愈厲害真的可行嗎?比到最後又該如何收場呢?

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鳥都是老鷹?

生物學家會向我們細數動植物身上「完美科技」的例子,比如老鷹的眼睛可以在十層樓的距離看見一隻螞蟻,可以分辨特殊的紫外光並以此追蹤獵物的排泄物,擁有接近340度的視角,只要稍微側頭就能看到正後方;搭配箭一般的神速、刀鋒似的利爪,以及狡猾的技巧(金鷹懂得把一隻數倍重的山羊從一千公尺高空拋下摔死,以方便取食),簡直是一隻殺戮神獸--想像一隻獅子要費多大的力氣制伏一隻蠻牛,還有被牠踢傷的風險。

問題是,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鳥都是老鷹?或者說,那些「弱小」的鳥兒們有想要變成強壯的老鷹嗎?演化的目標,是把所有的物種都變成神獸嗎?

其實,類似的想法還真的曾經存在,或者反過來說,「進化」觀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消失。在演化論先驅者拉馬克(Lamarck,1744-1829)的思想裡,所有物種以人類為終極目標,時時刻刻往這個方向演進,如果還沒有進化成人,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姑且不論是否所有生物都幻想著某天可以成為人,單看我們的眼睛、速度、體力與耐力等遠遠不如眾多生物,說「人類集所有高科技於一身」,似乎不符合事實。

另外一個疑問是,如果演化真是高效器官的製造者,為什麼不會出現一隻上山下海全知全能的生物?我們知道老鷹有犀利的眼睛、昆蟲的嗅覺遠達數公里、北極熊的毛皮保暖度絕佳、人類將智慧發揮至極致……但它們為什麼老是分散在不同的生物個體?如果能像美國海空陸三棲特戰隊SEAL一樣神勇,這樣的生物到底能不能存在?不能存在的原因又是什麼?

苟活比厲害更重要

回到最開頭的提問,演化跟軍備競賽還是不一樣的,而且很不一樣--沒錯,物種是會演化出超厲害的武器,高效率的器官也確實在不斷改良中趨於完美,但是比起一味的高效,可以長久存在似乎才是演化(選擇)更高的考量。據說,一個「普通」的美國戰鬥兵背後有八十個後勤人員,沒有這些能量的投入,美軍不會如此強大,更遑論三棲特種兵所需的充沛後勤支援了。因此,一個滿分的厲害生物,如果不符合市場供給法則(=生態供給法則),那麼也就是厲害一下而已,並沒有什麼大用。

海平面以下的世界,可以想像是愈往下愈昏暗。隨著光線逐漸微弱,生物會競相強化自己的視覺,可以觀察到深海生物的眼睛有增大的趨勢。但是,同樣的,當光線稀少到一個程度時,放棄眼睛也是一種選項。在各式缺乏光線的環境中,眼睛退化的生物比比皆是,它們依舊能夠延續,只不過就是換一個生存策略而已。愈來愈難的考試,可以督促學生用功,但是刁鑽過了頭,變成通過率極低的考試,放棄它也許是一個正確的策略。換句話說,在競爭非常激烈的演化世界中,放棄(退化)也是很厲害的一招。

三億、兩億、一億年前的生物,的確在根莖系統、循環系統、生殖系統方面出現效率大幅提升的現象,但主因是競爭壓力加大,不改善無以存續;換句話說,演化的依據仍是能不能長久存在,而不是高大上的精密科技。

人類的聰明肯定已經是生物界的極致了,但如果依恃著這個聰明而來的是效率超高的自我毀滅,那就像一個大而無當、純耗能的眼睛--無助於長長久久存活的東西,放棄也許才是對的。

李世緯

李世緯,羅東人。小時候因為對動植物感興趣而就讀生物系,大學時期又因為愛...

古生物大小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