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民/流行音樂

聯合報 文/楊富民
流行音樂。圖/Emily Liu

買卷卡帶就像在賭博

兒時家裡開早餐店,位在台九線上,車流量大、來往的旅客多。那個年代有許多行商覷準了機會,在台九線上尋找我們家這樣的空間,借地方販售墨鏡、錄音帶、遮陽帽、旅客出外遊玩常會購買的產品等,甚至還有喜愛把玩石頭的師傅,會借來販賣玉飾、奇石與玫瑰石。

早餐店自有客流量,來店用餐順道買上墨鏡與卡帶,繼續下一段旅程;又或與家人返鄉省親,買副鐲子、玉墜孝親,倒也方便。

童年的一部分便是在店裡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度過──尤其是卡帶。像我們這樣的店自是沒有試聽服務,且因為是寄售拆帳,卡帶亦不可能免費拿取,若非正好在廣播、電視廣告聽到誰的歌曲,不然買卷卡帶就像在「賭博」。

當時網路方興,不如今日有各式音樂串流平台,要認識流行音樂,只能在「奇摩家族」裡找到一些相關社群,且信且懷疑地讀著他們對那些歌者的評價,將口袋裡攢著的幾十塊錢,換成一卷塑膠薄膜包裝的卡帶。

偶爾也會發生在「家族」裡評價高,但實際聽來卻不是那回事的音樂,心底不免暗自記恨。等到學校的電腦課時間,悄悄登入奇摩家族,在討論區裡回應。為節省時間,我會先拿家裡的日曆紙寫下那卷卡帶哪首歌好、哪首歌不好、不像討論區裡哪個人說得這麼好,上課時再拿出紙張,一鍵一鍵地敲上回應。

有一回電腦課結束,我的回應還沒寫完,被老師抓個正著,索性一五一十與他說明白:奇摩家族那些評論胡說八道,我不能讓別人也被騙了買卡帶。老師看看日曆紙又瞧著我,啞然失笑。之後,他常用飛快的打字速度,幫我把回應的文章打上,順道改了錯字還潤飾文章。

跟著銷售量認識演歌

要知道哪張卡帶好聽,另一個方式是看寄售品的銷量。不過這也有風險,因為來往旅客樣態不一,喜歡的音樂也不同。我曾發現家裡有卷日本演歌卡帶賣得好,錯以為演歌是「日語歌唱」的意思,於是攢下錢,買一卷有和服女子當封面的卡帶。拆了封膜,放進店裡播放器,強行切了原本的音樂。

音響隨即傳來遠方呼喊般的歌聲,一個日本女人「啊──」地把歌聲轉了又轉,繞了又繞,每句歌詞結尾有強烈的回音,尾聲還不斷地顫抖上揚……有個常來用餐的司機大哥,忍不住問我:「阿弟仔,年紀輕輕聽這種媽媽桑的歌啊?」

後來我才知道,買那些演歌的都是村裡長輩。村子過去是日本移民村,他們會講日語、懂日語,愛聽那種音樂。只是隔周的電腦課,我還是在奇摩家族裡張貼了一篇〈不要被日本演歌騙了〉的文章。

後來,家裡的店面收了,討論流行音樂的家族也倒了,我認識最新流行音樂的管道就剩村裡的網咖。那時村裡有一間專科學校,學生多時有三、五千人,村子的網咖數量也多,其中最大間的有五、六十台電腦,每台配有一對喇叭。年紀較大、看起來非善類的客人,會將喇叭的聲音轉到最大,放起周杰倫、艾薇兒、五月天、阿姆的歌曲,在網咖待一下午。

在那放歌也是學問,若歌放得對,就會出現「大合唱」。曾有人在恰當的時機放周杰倫的〈雙節棍〉,原本亂哄哄的網咖剎那靜了起來,一唱到「快使用雙節棍」,大家便會「哼哼哈兮」,一首歌重複播放三次方歇,大家歡樂無比。

音樂總能在這些奇妙的地方泛起漣漪,不論是童年的早餐店、網路上的「家族」,還有後來的網咖。

有回我在網咖裡聽到一首特別的歌,在煙霧繚繞、吵雜喧鬧中,顯得格外乾淨清澈。我按捺不住,起身尋覓,終於找到歌曲的播放者--一名嚼著檳榔的大哥。他發現我在後頭盯著他,面色不善地轉頭瞪我。

我鼓起勇氣問他:「請問這是誰的歌?」

大哥「啊」地一聲,臉上的不耐轉為靦腆,抓了抓頭,笑著說:「黃義達。」

我向他道謝,他也向我微笑。回到座位上,我才發現自己已經嚇得滿身大汗。不過,黃義達的歌,卻讓我聽到了今日。

豐田故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