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登貴/從想像走出來的角色

聯合報 文/呂登貴
從想像走出來的角色。圖/和平製品

編劇與演員之間

上回聊到負責將劇本具現化為影像、和編劇總是糾纏不清的導演,這次我們繼續延伸,來聊聊透過表演讓文字產生溫度,進而從想像中走出來的關鍵角色--演員。實際上,編、導、演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已故的李國修老師有本書就叫《編導演教室》,裡面便反覆提點三者之間要如何透過一些實作方法互動,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比起編導之間難以捉摸的猜測拉鋸,編劇和演員間多是互相理解後激盪出來的美妙火花。先前提到日劇作家有挑選演員的話語權,台灣雖沒有這樣的機制,但商業性質濃厚的案子,還是可能提早確定卡司。這時編劇就能針對既定演員去設計角色,例如致敬某個他曾演出的經典人物,或者調侃顛覆一些社會大眾對他的刻板印象,皆能製造出話題。

當然,如果劇本能有趣到「讓心儀的演員反過來主動爭取」,這絕對是每個編劇夢寐以求的職涯體驗。

相對來說,剛起步的菜鳥演員,幾乎都渴望得到被觀眾記憶的角色,但愈容易被記住的角色,就愈容易被歸類。接著便迎來第二個難關:「要如何得到更多不一樣的角色?」有一位我常碰到的演員,長得很適合拍犯罪檔案照,因此初期得到不少演小混混和壞蛋的機會。有一次他來試鏡,也是被人推薦飾演欺負主角的壞配角,可是他不服氣,向我爭取,希望能演出主角、當一次好人。

另一位認識很久的演員也有類似困擾,大家對她的演技評價都不低,但她天生卻有副溫柔到有點卡通的嗓音,爭取較為社會寫實的角色就很吃虧,只要一開口就容易讓人出戲。經過多年歷練與累積,她才逐漸找到克服劣勢的演繹方法。

當然,選角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這些演員依舊會把分內工作做好、演出觀眾期待中的模樣。不過,每部影片的起點還是要滿懷理想,期待遇到願意給機會的伯樂,迎來突破的代表作。

神奇的「懶人包」

有機會擔任導演後,我也開始摸索與演員交流的方法。很多演員會急著拿到劇本,以便有更多時間消化台詞,這時我會故意留下某個角色或劇情的盲點不刪除。這算是個小心機,我想知道演員是否會發現、與我討論,而不是傻傻地照著劇本演繹。

面對角色的行為與台詞,演員必須真正地咀嚼內化,若你覺得這裡不該這樣講話,那該怎麼調整,才會更接近你的理解呢?相信我,只要演員的想法有道理,多數的導演肯定很樂意跟你討論,也不會堅持原本設定的情節,除非他已經失去對這份工作的熱情……那時,選擇權就再度回到演員身上了!

還有種神奇的演員被我稱作「懶人包」,幾乎任何角色你都會想到他,而他也總能用自己的理解,找出讓導演驚豔的閃光點。第一次跟L合作,他還是戲劇系的學生,但他極高的理解力與表演的爆發力,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極度謙虛又努力的他,曾經迷惘轉行過一段時間,可得到機會重返業界的幾次演出,很快就迎來了演員生涯的爆發期。

那時導演經驗尚淺的我,也曾透過製片詢問他的檔期,L還特地傳訊息對我說抱歉,之後的差距也愈拉愈開。前陣子在影展重逢時,L已經拿到幾座閃耀的金獎,我則還在緩步追逐理想中的代表作。趁著酒意,我笑說找機會再一起拍片吧,L毫不猶豫地應允,眼神散發的光芒,一如當年還是菜鳥的他。

我很清楚,身為編劇能做的,就是寫出一個讓演員無法拒絕的好劇本。

至於寫不寫得出來,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