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珉/懸念到底有多懸
「管理中心報告、管理中心報告……」
某天我在家寫稿,社區的廣播突然響起。我停止打字,想聽個仔細,可是等了許久,只傳來沙沙雜聲,隨後傳出「登登登登──」的報告結束聲,廣播就沒有了。
管理中心到底要報告什麼?開了頭又不講下去,讓我心懸個老半天,真是煩人。簡簡單單一句未說完的話,就能讓人心七上八下,這便是「懸念」。
「懸念」就是懸而未解之事,是「期待與結果」之間的曖昧狀態,彷彿可以預測,卻又無法知道結果:忐忑地與心上人告白,卻得到一句:「我回去再想一想。」到底是要拒絕還是要接受?正因為不知道結果,便同時交雜著「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憂慮」兩種極端心情。
「懸念」是好看比賽的必須條件,不管是「棒球揮棒打擊出去」、「足球踢球射門」或是「籃球三分線跳投」,那短短一秒中懸念誕生,隨即又消滅,身為觀眾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如果輸了這場比賽,球隊就會解散,該怎麼辦?」這樣的比賽十分引人關注,但「不斷破紀錄連敗的球隊,下一場能贏嗎」的奇特狀態,也教人關心,甚至比普通的戰績更令人在意。
在說故事的技巧上,我仔細回想自己人生中看過的電影,大多有著讓情緒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的情節,也通常會有一個「大懸念」,一路勾著觀眾的心,而此懸念幾乎就是電影的主軸了。比方像《YES MAN》那樣,如果一個人面對所有陌生人的請求,全部都說「YES」的話,人生會變成怎樣?如果像《127小時》的男主角到野外探險,手卡在石頭縫隙中不得而出,又會怎麼樣?
懸念勾著我們,好奇主角會不會搶到寶藏,也好奇螢幕中的情侶最後會不會在一起?前往結局的路上就是各種資訊的收攏,收攏到最後一秒,故事終於結束,不再有懸念。
看了這麼多戲劇作品後,愈來愈理解「戲劇即人生」,如果生活之中好好營造各種「懸念」,過著「有趣的生活」,會不會成為一個「有趣的靈魂」?
「下訂單後還沒收到的骨董玩具,到底好不好玩?」「期待了好久才能出發的國外自助旅行,究竟會遇到怎樣的風景?」「等待許久才能去的演唱會,會很精采嗎?」「下課時去街角的咖啡店,會不會巧遇我喜歡的那個人?」「偷偷送這個絕版禮物給朋友,朋友會有多開心呢?」「這次出國參加馬拉松,中間會發生怎樣的事?」
不過,以上要花的經營成本比較高--追求所謂的「腦內啡大分泌」,就要付出較高的成本。對我來說,既然知道「戲劇即人生」,就必須是每天都能做的「腦內啡小分泌」才行。比如:「每天午餐時去附近的陌生餐飲店嘗試一下,就算踩雷也無所謂。」「回家時換條路線或交通工具,看看會怎樣?」「與這個陌生同事聊聊天,看看會怎樣?」「散步時更換路線,到陌生的街道巷弄欣賞風景。」「每次開會都故意坐在某位陌生同事旁邊,看看會怎樣?」「故意在桌上放一本與相對論有關的書,看同事發現後會怎樣?」
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心底隱隱期待的時候,大腦就活躍起來。原來,「生活小懸念」是這麼令人快樂的事,而且成本並不高,每天都嘗試看看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