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榛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聯合報 李羚榛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圖/Emily Liu

幼年動物的行為教育

也許是疫情帶來了改變,人與人之間較為疏離、居家時間變長等,這一年來,我發現養寵物的人變多了。在我服務的動物醫院,陸陸續續出現新面孔,這些家屬與其他有慢性病同伴動物的家屬不同,總是帶著輕鬆愉快的表情,提著剛購入的外出籠,帶著動物來做基礎檢查與施打疫苗。

然而,剛入冬的某一天,卻有兩位初診家屬,一臉不甚愉快地提著一個透明膠囊般的外出籠,進入診間。我看了看外出籠,裡頭有一隻手掌大小的灰白藍眼純種貓,牠呆呆地坐著,圓滾滾的眼睛盯著外面瞧。女主人在敘述完驅蟲的需求後,有點不耐地說:「醫生,牠真的很吵、很好動,有沒有什麼藥能讓牠安靜一下?我買了很多養貓的書,但都沒有用!我另外一隻貓就很乖、像天使,都不會叫。我真的很想退貨!」

我看了一眼病歷,發現寵物名是空白的。「好的,我了解你們的煩惱,但我該怎麼稱呼牠呢?你們替小貓取名字了嗎?」「醫生,我們不想取名字,妳幫我取好不好?」那天,我沒有直接回應取名字的需求,而是花了不算短的時間,幫助他們理解小貓的需求、降低對小貓的期待,並建議他們可以用哪些方法度過這段幼年期。

事實上,在動物行為門診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就是「幼年動物的行為教育」。如果我們總是等到出問題才想辦法解決,改善的效果可能很有限。而且,我們也必須認知到,世間沒有一套準則,能適用於所有動物。如同人類一般,動物也有天生的個性與氣質,特別是有品種的動物,有屬於牠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會真切地反應在和人類一起相處的家庭生活中。比如說,身為牧羊犬家族一員的邊境牧羊犬,一開始育種的目標就是協助牧羊人工作,牠們的主要任務是找出落單的羊隻、追趕羊群、以吠叫管理羊群的移動。因此,牠們對工作非常熱情,對於快速移動的物體也很執著,除了「深情注視」之外,可能還會激動地吠叫、追逐。這種天性若無人引導,邊境牧羊犬便會像失去工作的工作狂,產生心理上的焦慮、沮喪,甚至攻擊等行為問題。其實,這和人類養育小孩的過程也非常相像,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如果照書養能得到相同的結果,我想大部分的父母也不用這麼頭痛了。

一部沒有配備煞車系統的跑車

在幼年動物的行為教育裡,我們十分重視關鍵成長期(critical period)與青春期(adolescence stage)。關鍵成長期中的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相當敏感,動物會一邊慢慢理解各種感受(如:恐懼、憤怒、快樂),一邊竭盡所能地探索這個世界;貓咪與狗狗大約是在三個月之前,這段時期若提早離開媽媽或是沒有社會化,將對動物性格產生深遠影響。至於青春期的孩子們,則因為神經系統仍在建構中,以及賀爾蒙變化,像一部沒有配備煞車系統的跑車,精力旺盛、調皮不受控、亂咬亂抓、無預警亂叫、不服從指示等,令不少主人頭痛不已,這個情形可能要等到兩歲以後才會好轉。在幼犬幼貓的預防針門診裡,我會比平時更加察言觀色,一方面想從和家屬簡短的談話裡,了解他們能否明白眼前毛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我想弄清楚眼前的毛小孩被賦予怎樣的期待。若能適時給予這一家人協助,讓他們以正面且適當的方法認識彼此,不但能大大降低動物長大後的行為問題,也能降低棄養率。

後來,灰白藍眼貓的家屬又回診了幾次,情況逐日改善,但他們仍不斷地希望我替小貓取名字。我想來想去想破頭,突然靈光一現--由於前幾年和先生分隔兩地,我經常飛往新加坡探親,現在因為疫情無法出國,我非常思念新加坡的美食,但也因此想到了一個滿意的名字。最後一次的回診,我開心地告訴他們:「我想到名字了,就叫肉骨茶吧!」一片靜默後,他們面露尷尬地回答我:「李醫師,那我們還是叫牠綠茶吧。」

李羚榛

李羚榛,大家都叫她小羊醫師。喜歡和動物相處,更喜歡觀察動物。十多年的工...

動物浮世繪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