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武俠的期待
推薦書:伍軒宏《尋隱劍》(聯合文學出版)
伍軒宏寫了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卻在後記強調,他寫的是「以武俠為架構的作品」,而未逕稱之為武俠小說。他謙稱,這部作品「不見得達到武俠的期待」。
這樣的顧慮可解,唯金庸是尚的武俠讀者,讀《尋隱劍》恐不習慣,甚至於昏昏欲睡,缺乏磅礴氣勢與曲折情節就算了,竟無武俠小說習見的元素:武功祕笈,武林盟主,玄之又玄的武功,躍湖縱樹的輕功,世代恩仇,奇刀寶劍,落崖不死遇奇人傳授奇功,對應詩詞的招式……統統闕如。
更不用說,《尋隱劍》的主角,武藝平平,不曾拜名師學得奇招密譜,對武功的要求,生平無大志,夠用就好,對敵還得輔以計謀策略方能致勝。武俠名著何曾有這種大俠呢?(韋小寶是特殊案例,不在討論之列。)
《尋隱劍》的故事視角貼著主角書寫,此君只是鏢局的小鏢師,所護的鏢,不是一般金銀寶物,而是滅佛令之下偷偷保存的佛像──佛的雕像與佛的畫像,以及小說後半的主要情節,保護的是讀書人與異議言論。主角所護持的不是武俠小說常見的,某政治人物的後代或長輩,緊張感與懸疑氣氛弱了很多,整體風格平和靜緩,和我們印象中緊張刺激、高潮迭起的武俠小說頗有差距,難怪伍軒宏不好把此書定位為武俠。
然而,孰謂武俠小說只能有一種面貌?誰說武俠小說必須具備前述金庸作品集其大成的共通元素?
事實上,比金庸早十餘年發表長篇武俠的名家王度廬,便從當時武林奇學、奇幻仙俠構成的主流武俠風殺出重圍,自成一家,近年因為導演李安改編其作《臥虎藏龍》而再度翻紅。武俠小說研究者葉洪生如此評介他的作品:「說來也怪!王氏書中沒有奇幻情節,沒有神功祕技,甚至連江湖幫派、武林高手都沒有──簡直不像是一般所熟悉的武俠小說!乍看之下,王派『江湖』平平無奇,『武藝』十分笨拙!」
作品裡平平無奇、武藝笨拙的王度廬,能被尊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武俠小說「北派五大家」之一,刻意避開武俠小說裡某些常見元素的伍軒宏,又何須自謙為「以武俠為架構」,而避用武俠小說一詞?
儘管《尋隱劍》略有反高潮之勢,但伍軒宏借用文類小說的形式,讓情節更加豐富,已經達到加分效果。
伍軒宏雖然在《尋隱劍》一書,多次顛覆,甚至帶點嘲諷一般武俠小說的套路,但並未放棄傳統武俠所強調的,俠義精神的發揚。他筆下的低階鏢師,固然不是所謂為國為民的大俠,但他不畏滅佛令的肅殺,忠於職守,出生入死,為作品帶來一定的高度。而伍軒宏同時藉由滅佛令發布,表達對當權者箝制言論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抗議,也以朝廷追殺一介書生一案,說明文字的分量,以及知識分子運筆如揮刀的力量。《尋隱劍》樸拙沉緩的表面風格之下,實則蘊藏堅持的勁力。
《尋隱劍》結合文類小說與文學小說的特質,一反武俠名著的誇張熱血,把江湖構築在尋常人間,讓凡夫俗子成為俠客主角,伍軒宏所謙稱「不見得達到武俠的期待」,反倒是我們對武俠的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