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元/山水無常
推薦書:王明珂《尋羌:羌鄉田野雜記》(允晨出版)
真想知道王明珂是帶哪一台相機去川西。在那個沒有空拍機的年代,他是怎麼拍出那些高山上的河壩、河壩上的寨子、寨子上的神樹林、神樹林上的原始林、草場與海子?
《尋羌:羌鄉田野雜記》是一卷壯麗的羌鄉采風圖,記錄了王明珂在1994年到2008年之間,沿著岷江流域遊歷羌族村寨的見聞。他穿梭在「溝」與「溝」之間,從羊角花盛開的高山草原、舊帝國的邊防遺跡,到龍蛇雜處的小鎮街市。整本書以地名編排,交織溫暖的人情際遇。讀者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我們也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書中的周老師、老土司、老童、杜杰與熱米他,幾杯白酒下肚後,圍在柴火邊聽獵人如何與豹子搏命。
當然,這不只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旅遊手札。初訪羌鄉後,王明珂寫下:「面對真真實實的羌族,我覺得自己對人、社會、民族、歷史等等的知識貧乏得可笑。」當年四十歲的歷史學家遂決心走進田野。或許是中年心境使然,也或許是因為羌鄉的地理條件,跟一般的異域見聞錄比起來,我們好像離生命中的無常更靠近一點。變故、衰老與死亡蟄伏在每次賓主盡歡的盛宴裡,所有相遇都像是套上了一層懷舊濾鏡。
一再被提起的黎光明是《尋羌》中的一道陰影。六十多年前,黎光明也曾任職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他深入松潘一帶調查民俗文化,留下一本《川康民俗調查報告》後就離開了學界,投身教育與軍政。王明珂對這份手稿的評價很高,「在他文中每個大小人物都活躍紙上」。1946年,黎光明上任靖化縣長,不到兩個月,就在一場幫派衝突中被殺害曝屍。以旅遊手札的標準而言,這故事未免太過黑暗。但王明珂與亡者並肩同行,透過黎光明的文字感受羌鄉的變與不變。
除了黎光明,王明珂也書寫被殺害的羌族將軍、投江自盡的青年、災變中罹難的故友。在口傳史詩《尼薩》裡,羌族是居住在搖晃地殼上的子民。在地緣上,羌鄉是漢族與藏族兩大文明之間的夾縫地帶。汶川大地震帶走了許多羌族人的生命,這本書以大地震開篇,也收束於這場災難帶來的變化。在這些相對灰暗的片段裡,人文學者跨越時空的沉思特別動人。或許《尋羌》不僅是壯闊的大陸尋奇,也是一本相當私人的悼亡之書。在美得令人屏息的照片裡,有生者與亡者交錯的身影。
漸次遠去的不只有個體的生命,還有羌族的傳統文化。王明珂的文字真誠而節制,展現出學者的嚴謹。不過,面對回憶錄性質的作品,我總是不免幻想那些沒有被寫進去的,難以言傳,甚至不可言傳的留白。距離震災十五年過去了,這本雜記終於付梓,如今的羌鄉恐怕早已不是當年的羌鄉。和許多民族誌一樣,王明珂不提今時此刻,而是「封存」了當年的田野切片。這無損於這本書的美好,但作為讀者,我忍不住想問:之後呢?在後記的最後一段,王明珂忽然說:「我認為即使沒有這地震,災前的羌族社會文化也將成為過去。」他期待羌族的蛻變能開啟中國民族關係的新局。如今這蛻變有沒有成真?我在整本書裡翻來覆去,找不到隻字片語。這留白十分不祥,讓人有點慌張。
按下快門,可能是見證無常的一種方式。於是每一幀照片裡的山川與故人,都像是即將翻頁的歷史,自帶預言的質地。或許《尋羌》也是一本預言之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