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句法

聯合報 王鼎鈞

我當初開蒙識字,第一課是「人手刀尺」,第二課是「牛羊山水」。那時我只能使用這八個字,好像兩隻手繩捆索綁,受到很大的拘束。後來我多認識一個字,就覺得多了一分自由,可以寫「他拿著鐮刀」,「你拿著剪刀」,暗中得意。後來我能再加上一句「我拿著削鉛筆刀」,三句話連起來,居然產生言外之意,我有機會上學讀書,比他們幸運,我覺得我得到某種新的能力。

人手刀尺不成文章,使用人手刀尺造句才有文章;牛羊山水不成文章,幾頭牛、一群羊在山坡下河水旁吃草,才有文章。鳥飛不是文章,鳥飛不下才是文章;燕飛不是文章,燕雙飛有文章,燕歸來更有文章。我對造句產生很大的興趣,要造句,我得認識更多的字。印度作家裘帕·拉希莉女士在《羅馬日記》一書中說,她到了羅馬開始學義大利文,每個新的單詞都是寶石,每天都有一個單詞等著她,她說這個歷程是零星的提高(張亦非先生譯文)。我對她這番話深有同感。

多年以前,我們的教育界提出主張,說是漢字太多了,學習太難了,應該儘量減少,定出一個數目,著書立說的人在這個限制的範圍以內用字,學習中國語文的人也在這個範圍以內認字。我想起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蒐集了王羲之寫的一千個字,交給他的大臣周興嗣,用這一千字組成一篇文章,周氏一夜完成任務,作品流傳至今。他從開天闢地寫起,「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有大手筆的格局和氣象,寫下去,後世批評家說他語言優美,詞藻華麗,他也當之無愧,寫到後面,他可用的字越來越少,「毛施淑姿,工顰妍笑」,「驢騾犢特,駭躍超驤」,就難免生硬拼湊了。文言文七個虛字,之乎者也矣焉哉,他用了三個,還有四個沒用上,又不能不用,只好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束這篇長文,予人虎頭蛇尾之感。

英國也有一位教授指出英文的單字太多,提倡850個字的基本英文,林語堂先生表示有條件的贊成,但是也指出這個基本英文的字表中沒有留聲機,只能說是「一個磨光黑色的圓圈中畫一隻狗在一個喇叭之前」。850字表中找不出女士與先生,只有男子與女人,太平洋的商人為了作生意,非用「女士」與「先生」不可。林先生說任何一個開餐館的人都知道牛排和吐司是第一百個字中所不可少的,但是基本字表中就找不到這些字,也沒有雞鴨鵝,只有生物學分類上的「禽」字。如果照字表推行基本英文,菜單上的火腿變成「醃過而能耐久的肉」,咖啡變成「使你心跳或不眠的熱飲料」。

造句者要有充分可用的字,猶如醫生要有充分可用的藥,商人要有充分可用的錢。字為「句」服務,造句者要字盡其用,句為「段」服務,造句者要使句得其所。因此句子以多種形式構造,做到前文後文協和共鳴,相得益彰。語言學家為漢語整理基本句型,他們的書我看過,我勸你也看。以他們的句型為基礎,我在這裡展覽作家常用的句型,我照他們的樣子做過,我勸你也做。

首先,作家常常臨文躊躇:這裡該用短句還是長句?短句有多短?最短可以一個字,啊?唉!都可以單獨成句。也可以是兩個字,賈寶玉要和薛寶釵結婚了,林黛玉聽到消息,恨恨出聲:「寶玉,你好!」中間點斷,算是兩句。長句有多長?朱嘉漢先生說,普魯斯特有一句話931個字。我來加個附註:標點符號有頓號,俗名瓜子點,有逗號,俗名逗點,有句號,俗名句點,頓號逗號只是一句之中的語氣變化,要到句號才算一句,咱們古人稱為「句讀」。人家的長句,一句之中包含多個頓號逗號,跟咱們的句讀暗合。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咱們讀中文作品,到了用逗點點斷的地方就算一句,跟人家有了分歧,人家的那一句,也許是咱們的好幾句。無論如何,西方作品長句比較多,五四以來,咱們的新文學作家受西方影響,愛好長句。

撇開最短和最長,短句要低於多少字、長句要超出多少字呢?以前我介紹過一種主張,一句話不要超過十個字,不要少於兩個字,人在一呼吸之間最多只能說十個字,一句話超過十個字,他要中間停下來換氣,他在不應該斷句的地方斷句,容易造成誤會。漢字一字一音,有些字的字音模糊,同音字也很多,你單獨說出一個音,人家聽不清楚,容易造成誤會。這個說法繼續有效。

現在知道黃崑巖教授介紹另一種主張,每句不超過七個字,「人的短期記憶有一個極限,最容易收入記憶系統的限量是七件」。他舉了很多例證,包括中國的七言詩。不錯,中國的古典詩由四言到五言發展到七言,登峰造極,後來有人嘗試九言十言,都沒有成功。我小時候讀過私塾,《三字經》《千字文》琅琅上口,如同唱歌,《百家姓》根本就是單字堆砌,沒有意義,讀後也終身不忘。可以設想,《百家姓》如果十個字一句,那將是何種情況?什麼樣的後果?我們對黃教授的這個說法也應該重視。

為什麼要考慮句子的長短呢?長句短句,效用不同。「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人的七種情感」,長句,《三字經》分解成四個短句:「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好像把喜怒和哀懼提出來強調,受到特別的注意。短句節奏快,長句節奏慢,父母教孩子做功課,題目又多又難,弄得親子關係緊張,吳玲瑤說「不做作業,父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輕鬆滑過,林維信先生說「父母要有使孩子暫時討厭的勇氣」,你我就要鄭重吞嚥。對我們來說,「每三年舉行一次三十四個國家一百多位權威學者參加的國際反癌會議」,這樣的句子意義擁擠、因果主從關係不清,也忽略了重要的關鍵。倘若句子長段落也長,文氣呆滯,讀者會覺得在視覺上壓力很大,難以親近。短句疏朗瀟灑,可能使文氣不連貫,也難以描述嚴肅的場景,釀造悲劇的氣氛。該長還是該短,要看前文後文的需要,前面說過,作文者要使長句短句各得其所,就是這個意思。

除了長句短句,還要考慮你需要「散句」還是「偶句」呢。出門的時候問太太:「我的雨傘呢?」進門的時候吩咐孩子:「拿我的拖鞋來!」都是散句。過年貼對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結婚送喜幛:「乾坤定矣,鐘鼓樂之」,上一句和下一句成雙成對,都是偶句。王安憶教授的作品中有很多偶句,例如「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理想膨脹的時代,也是一個心靈混沌世事迷茫的時代」。有人說,偶句是舊時代文人的把戲,脫離現代生活,咱們用不著。其實漢字獨體單音,偶句充分發揮它的此一特性,正是字盡其用,不僅文人案頭絡繹不絕,大眾語言也有偏愛,「江南望見江北好,局外哪知局裡難」,「女兒不斷娘家路,老鼠難存隔夜糧」,舊時代文人的把戲,新時代作家的權利。到了你我可以下筆成文的年代,偶句的規矩也放寬了,上一句和下一句用字可以重複,「古人以芝蘭比子孫,以鶺鴒比兄弟」,「他要子孫不要草,寜要兄弟不要鳥」。

還有一個考慮:你要獨句還是要群句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後主用的是獨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用的是群句。我說過「信仰的反面不是懷疑而是漠不關心」,是獨句,現在知道有一個得過諾貝爾獎的作家說過:「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藝術的相反不是醜陋,而是漠不關心;誠實的相反不是欺騙,而是漠不關心;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漠不關心。」他說的是群句。反覆強調重點,或者從各角度照亮目標,你得有一群句子,不能像外祖母那樣一句話「反覆叮嚀」。

唐代詩人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個獨句,我曾經把它變成群句:「出門一步,條條大路。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有老人,沒有你的父母;有炊煙,沒有你的食物;有學校,沒有你的同學;有教堂,沒有你的菩薩。來,端起酒杯,再敬你一杯酒,問你在路的那一頭,你得勞心勞力、花多少時間,把那些人變成朋友?在那遙遠的地方,你真能把沙漠變成沃土?飛花落絮,飄零無根,你為何去受那樣的苦?嫁出去的女孩潑出去的水,走出去的男兒灌下去的酒!來,喝下這杯酒,回心轉意不要走!」

最後一問:你是否需要使用「排比句」?排,好幾個句子並列平行,通常是四句。比,這幾個句子的意義互相關聯,協同一致。排比的句子長度相似,句型相似,但不必完全相同。知名的收藏家和批評家董橋先生曾經用排比的句法寫男人的中年:「中年是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看不厭臺靜農看不上畢卡索的年齡,中年是雜念越來越長、文章越寫越短的年齡。」親愛的讀者們你還年輕,對董橋先生這一排句子未必全懂,留著吧,將來會懂,現在只看看句法就好。

排比不是重覆,是重疊,有權有勢,無憂無慮,要金有金要銀有銀,都是用重疊增加語言的強勢,至「排比」而登上巔峰。我們使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有時增加數量但未能增加質量,有時增加質量而沒有增加數量,「排比」以增加數量來增加質量,如同精銳之師由閱兵台下經過,排山倒海,勢不可擋。

通常,一篇比較長的散文,作者把長句短句如散句偶句群句排比句都用上,使文章波瀾生姿。我寫過一篇〈看大〉,看祖國的大地:「想想看,那是多麼大的陸地,給我三天,讓我看看。」這是散句。「看湖如海,看草原如天,看長河如地裂,看群山如天崩」,這是排比,短句。「當年坐在飛快的火車上,看那麼長的地平線」,這是散句。「看地平線緩緩變成圓周,看大地緩緩轉動成唱盤」,這是偶句,長句。「大地在唱」,短句,散句。「唱出唐宋元明清,唱出金木水火土,唱出漢滿蒙回藏,唱出稻粱麥黍稷」,這是短句,排比。下面來了一個散句,獨句,也是難得一見的的長句:「唱出一元萬象兩儀四時三教九流六慾七情八德十誡百福千變億截兆民。」讀前面的短句排比,順流而下,如同火車越開越快,讀到這一個長句立刻減速慢行,不使它一瀉到底,這就是文章的節奏。

文章寫到這裡,報紙傳來消息,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發表的調查報告,年輕人普遍感覺詞彙貧乏,「話在嘴邊,不知道怎麼說」,這個毛病正是「外在的構詞」不能充分表達「內外在的構意」。調查報告又說,學生與教授討論問題,或者在職場發言,常常心中只有零碎的詞彙,說不出完整的句子,這個毛病正是由於缺乏長句、短句、散句、群句、偶句、排比句的訓練。調查報告認為年輕人閱讀太少,瀏覽網路的時間太多,2023年,被稱為「網文產業」的這一部分,合計有人民幣3000億元的市場,可見上網也要化錢,多少年輕朋友把時間和金錢(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個條件)都給了網路,可惜了!

當代散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