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在時間的長廊中

聯合報 鍾喬

一切皆在時間中

如風暴,從背後襲來

記憶與未知皆在前方

飛翔

十七歲開始寫詩,三十七歲從事戲劇;我的詩裡,常以戲劇的場景落句,我的劇作,幾乎都以詩作為敘事的載體。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說:「詩,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奇蹟。」他指的當然是詩意的電影。例如,他以長鏡頭展現的充滿詩意政治的鏡頭畫面。我想,在劇場裡也一樣。

從彼時起至今,我詩中常有戲劇的場景、人物、聲音或情境;通常以詩行來承載魔幻寫實的形式與內容。所以,對我而言,時間,在詩裡作為一種元素,產生的是發酵的作用;在劇場裡,時間在偶然中創造必然。所以,時間在劇場的物理與精神空間裡,既是奇蹟,也是偶然。

在戲劇的江湖中,留下飄零的詩頁;雖有初衷,卻也有很多始料未及。其中,大抵不乏在劇場工作中書寫的詩行。一些部分,是為感知一部戲的能量,而書寫的詩行;另一部分,則是寫在劇本裡的詩行。前者,例如,書寫相關轉型正義中白色恐怖劇作中的詩行;後者,例如,出現在環境戲劇中的詩行。

在這裡,可以依此舉例。在2018年劇作:《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一劇中,時間上,歷經1988年客家人運動的報導文學到2018年劇作演出的編作,前後三十年漫長的時間。為了這漫長時間的詩意,我寫下一首詩〈尋找范天寒〉,其中的幾行詩如下:

我知道,那是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

從壓殺的記憶時空中 走來

另一個破曉,另一個時間突而斷了線

另一個令人從此在家鄉面前

失去自己身影的天光時分

繩索緊繫串成一串綁赴刑場

另有,在緬懷「石岡媽媽劇團」二十周年的戲中,我在劇本裡寫下幾些獻給這群以勞動婦女步上戲劇旅程的母親。我的詩行如下:

躺在瓦礫堆間,在磚瓦碎片

將祖先伙房夷為廢墟的時間裡

女人,作為客家媳婦

穿越時空的束縛

在族譜已然沉埋地底的土地上

撿拾散落不知何方的先人牌位

並在身體裡磨練著

屬於勞動的、銀亮一如月光的

流淌如清澈溪水的 告白

以上敘事,除了是獨立詩作外,也是劇作的延伸,甚且是得以在劇本發表後,戲裡戲外被演出的詩作。因此,詩與劇場的結合,深具詩的藝術性,也具備劇場的流動性。

這是當下,也是恆遠。

1973,十七歲那年,我寫下第一首詩,那時我未與劇場結緣,寫的是現代派的詩文;時隔十年,1983,我在「海山煤礦」爆炸現場遇見原住民的底層苦難,轉化為寫實主義關切現實的詩作,這時也參與了「春風詩社」。

1983年,在新公園親臨胡德夫「原權會」成立時唱出〈為什麼?〉一詩;我便一心想將詩作轉化為得以被朗讀的行吟。因此,詩作皆以錘鍊現實為出發,讓詩與歌的元素得以相遇並結合。

初步與劇場結緣,寫的是現實感交織的詩行,詩中常有畫面;2000年,因九二一大地震結識一群在尋常中表現非凡的石岡媽媽,並組成劇團,我詩中的畫面,常與文字相互交融;2001年,在廢墟華山大煙囪下,我和日本提琴師坂本弘道(Sakamoto)在帳篷中同台演出,石岡媽媽也趕來共同演出。這以後的很多年,我與歌者及即興音樂的相遇,促成了在公眾場合誦詩的機緣。

詩行的聲音,都是當下。這些年來「詩與提琴朗誦會」與「詩與舞踏」、「詩與歌者」的展演中,被很有質地的表現過。在舞踏與詩的章節中,我以「混沌」來形容詩在舞踏身體的象徵與隱喻,留下這樣的詩行;

甚麼樣的身體

如此無用

卻無所不在


甚麼樣的身體

如此枯萎

卻無比綻放

在詩與提琴「相遇」之後,有一回鋪陳的主題是「愛與犧牲」。在這裡,我有兩首詩與提琴產生著即興的撞擊。分別是:〈記憶,一直在燃燒──全泰壹自焚50周年〉與〈躺在石板床上的耶穌──切.格瓦拉的最後歲月〉。

全泰壹,1970年,在勞動環境惡劣的織衣工廠中,為爭取勞工權益,屢受漠視的眼光所欺瞞,最終攜著一本殘缺不全的韓國《勞基法》,在離家不遠的街道上自焚,以示激烈抗爭。詩句的出現,在提琴音符的交相激盪下,像似先在暗黑的地下室沉埋,逐漸有光從天窗透進塵埃浮沉的空間,最後是昂揚的一陣狂亂,將詩行的朗讀,帶進一片當下的陽光。其中,幾段詩行,這樣寫著:

水和火,在海底和地底

串接著各種地球存在的元素

形成留存於冰洋中的礦物

形成凝固於高溫下的礦物

這是工人全泰壹

在幽暗的深處沉埋

這是焚盡的屍骨

終而,潮喑般的嘶喊

一如礦岩,擊碎這世界

〈躺在石板床上的耶穌〉,寫的是一樁革命者在精神上復活的人間傳奇。1967年,最後歲月的格瓦拉:中情局與玻利維亞軍人衣裝筆挺,無情地槍決衣衫襤褸的切.格瓦拉。原本以為最後的遺照傳送出去,將毀壞世界革命的風暴。未料,卻適得其反。因為,躺在原本用來弒牛的石板床上的格瓦拉,卻像耶穌一般微微睜開了雙眼,像是轉醒而復活了!

這首詩,在提琴的交奏下,激盪著火花之際,時間彼岸躺下的格瓦拉,並非理所當然地來到面前,而是歷經時間曲徑的阻絕,終而找尋到在時間此岸,浮現出靈魂的身影。其中,我也有幾段詩行,這樣寫著:

他們終將發現:一切的一切

並未如預期所願

世界另一邊廣大的範圍中

在飢餓、荒涼、戰亂、離散中失所的人們

全都圍繞過來,在未來的世紀中

參加了一場革命者的彌撒

劇場,最為具體的提煉,便是在空間裡置入時間的元素。空間,涵蓋物理性空間與精神性空間;簡言之,前者指的是甚麼樣的地方,例如:室內或戶外。後者,指涉的通常是這地方的特殊意涵或歷史記憶。

詩,在劇場裡的時間性會是甚麼?

詩與提琴、歌者和舞踏的相遇,是時間在空間的穿梭;從而有別於劇場在空間中置入時間的元素。這之間的相遇,先從詩、提琴和舞踏在前衛與朗讀間穿梭,進而到頌歌的儀式中。

如此,時間是在精神空間裡,時而往前跨越到未來的記憶中,時而卻相反,從記憶的千百年前,延伸到未知的未來。這應該是聲音如何涵融:詩與歌還有提琴的交奏與舞踏身體,最為觸人心弦之所在。

寫詩五十年。為了遺忘的記憶。我詢問書林出版社,因為我曾在1990年代於「書林」出版我的詩集:《滾動原鄉》。三十個寒暑過去,我仍對詩投以聚精會神的關注;於今,這本詩集命名為:《在時間的長廊中》,讓當下的忘卻與記憶,都成為詩的元素。

我有一詩,作為記憶與忘卻的開場,如下:

其實,最終的歸宿,都在流離中

因為,身體與靈魂的暗自對話

會在每一個夜深的孤燈下

無意間,便生出這樣的話語

幻化作詩 在時間的長廊中

為了遺忘的記


文化筆記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