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鈞堯/不分種族的普渡

聯合報 吳鈞堯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印刻出版)。(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朱和之《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印刻出版)

風起雲湧的本土化潮流,總會看到「西瓜偎大邊」的作品,未必出於本意,也未必抱持信仰,只因為往哪邊靠就能收割掌聲甚且利益,於焉持著超大本土麥克風,對「不公不義」歷史,進行切割、撻伐。朱和之《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推翻窠臼,以憐憫、同理心做為核心,小說構造側重均衡,日本人、漢民族、原住民三種族裔均分且深入,陳述各自的文化根源與生活。

前三章〈潘明坤〉、〈城戶八十八〉、〈海朔兒〉,開宗明義點出了台灣近代史的三個箭頭。潘明坤本姓張,為延續舅舅香火過繼改姓潘,母親死後不能成為潘家祖先,得招贅沒有血緣的丈夫,才有資格歸入神主牌,民俗並非信條,也該因時檢驗。俗語說「討個有錢某,少奮鬥三十年」,潘明坤為了生涯也依計施行,對象是夭折的林紅緞。「冥婚」在接續篇章中接連出現,新娘有時是索命惡鬼、有時是夢中慰藉,到後來她是溫暖太陽,一如媽祖婆。

城戶八十八被高薪吸引,成為駐台官員,爾後長期駐守霧鹿。透過城戶,述說殖民帝國日本人怎麼為了經濟考量,成為龐大組織的螺絲釘;如何從抗拒深山生活,到後來深愛著它。菜餚、歌謠連串日常,期間,城戶帶兒子看飛機、見證日本軍威,以及敗戰後加入搜索隊尋找失事的美國轟炸機。前者凌空,在三種族裔面前,示現神一般的力量;後者體無完膚,屍臭遍野猶如地獄。神、魔之間,城戶的兒子紛紛報考軍校,為國就義,帝國的指揮棒一如吹笛人。

箭頭三,海朔兒與祖父的互動,說明部落信仰Hanitu的無所不在,它且能跨越生死,但必須在死後安葬回老宅。日本人以衛生為由將人安葬在公墓,破壞了傳統,讓靈魂不得安頓。祖父還為海朔兒訴說了百步蛇、以及與書名息息相關的、原住民為了抵抗焦灼的射日傳說。

為了讓潘明坤、城戶八十八、海朔兒成為三個箭頭,作者在考據上用足了工夫,日本禁止祭祀時代,潘明坤等人暗度陳倉,得以保住神主牌、媽祖婆;哪些歌謠流行於彼時,城戶拿到從軍兒子給的「恩賜菸」,抽得如心肝寶貝;海朔兒如何拔掉一對側門牙,成為真正的人。多元文化的可能,沖積為《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朱和之賦予新的融合意義,反省以及還原歷史,慈悲為本,深入三種族裔的庶民生活。

小說開頭,老百姓們歡天喜地迎回眾神,面對投降的、錯愕的日本民眾,彷彿示威,然而對照後頭的飛機失事,才更明白這是一場不分種族的普渡,因而太陽「墜毀」也意謂「新生」。城戶有一天看著百看不厭的窗景,「他都沒察覺自己印入千萬年不變的自然裡……成為窗外崩壁的一部份」。三種箭頭與細碎,為當代述說,「完整」的最新定義。

書評〈小說〉 吳鈞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