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潔/通譯作為理解與全新的認識……

聯合報 張馨潔
羅漪文《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圖/寶瓶提供)

擔任司法通譯的經驗裡,作者簡單幾字精簡也精準的寫下這樣的情狀——「神態澄澈的專勤隊員詢問滿面滄桑的外勞」。雙方生命歷練的落差,讓筆錄的過程充滿奇異的違和感。剛從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年輕公務員,在相對善良、安適的環境中接受教育與保護,「生命的深度根本應付不了案發現場的多樣情況」;外籍勞工則是年長許多,嘗遍人生凶險,背井離鄉。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幾度想著,若沒有這樣的文本展現社會多層次的現況,我又該從何處得知與我同步的時空裡有這些故事、這些歷史?上述的畫面成為一種知識落差的象徵,那位「神態澄澈的專勤隊員」正是我對於移工現狀、他者生命史知識貧瘠的寫照。

《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獲得第24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首獎,羅漪文這樣敘述司法通譯的工作:「恰是我的移民家庭背景和多年的文學薰陶,讓我可以絲毫不困難地同理那些想賺錢、想翻身的慾望與脆弱,但同時因為司法通譯要求專業、中立,讓我不能也無須表態,無形中移除了必須回應他人的緊張感。」擁有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的她,十三歲從越南移民台灣,母親經營南洋食品的零售商店。流離的家族史、豐富的生活觀察與深厚的人文素養,使她寫起為外籍勞工擔任司法通譯的經驗,擁有深刻的觀察與見解。

書中提到合法勞工的薪資約是兩萬五至三萬,而逃跑成為黑工能夠找到三、四萬的工作,同時台灣法律禁止外籍勞工隨意更換雇主,在等待轉換雇主期間也被禁止打零工,種種限制都使得移工們甘願冒著高風險放手一搏。根據作者的觀察,出國幫傭也成為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女性找到生存價值的途徑,異國的生活與經濟獨立,供給她們比起原生環境相對自由、寬闊的空間。

家族的流離史亦是本書著重書寫的主題,作者外婆和外公自潮州遷居柬埔寨謀生,晚年外婆因戰亂逃亡至越南。作者出生時越南正處於越戰結束後的蕭條時期,專制政治之下父親被關入勞改營七年,親戚鄰居紛紛搭上漁船逃往海外,她則隨著父母移居台灣。書中〈食難忘〉一文寫及與外婆匆匆一別,作者移民早期恍惚模糊的記憶,也回憶著外婆堅毅的謀生故事,作為家族歷史經驗的傳承,家鄉的滋味以食慾漸次喚醒,筆觸雅致內斂。因而她寫下「戰爭、逃難、偷渡、黑戶口、打零工,我的家族皆一一經歷過」個人生命史的掙扎映照出的理解,也為讀者理解移工處境,自然而然地營構更深層的交揉。

書評〈人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