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延卿/圈內與圈外的距離

聯合報 侯延卿╱報導
熊一蘋。(圖/本報記者林伯東攝影)

2023年歲末,「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度過它與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的第101夜。蕭詒徽和熊一蘋交換朗讀對方的作品,主持人是林巧棠。三人相識多年,其中兩人是密友、兩人是情侶,友情與愛情沒有距離。

蕭詒徽和熊一蘋以前是政大中文系同班同學暨同寢室友,兩人開始寫作的時間相近,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變成專職寫作者。

2016年蕭詒徽第一次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受到一個寫作團體成員們蜂擁而至的批評,讓他非常沮喪。他感到緊張焦慮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打電話給熊一蘋。後來他覺得這樣不健康,因為他不是從創作的方向找回他應有的價值,而是從別處截長補短。如果真的寫不好,但好朋友一直稱讚他寫得超好,他就一輩子無法進步。

熊一蘋在大學時期參加寫作團體「輕痰」讀書會,成員之間為了互相給予對方真正的建議,常有類似批鬥大會的場面,互相傷害,讓自己變得堅強,不過很多人無法享受這種鍛鍊。說到這裡,林巧棠現場Call out「輕痰」成員楚然,聊一聊往事。

這次對談的主題是「距離」,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或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蕭詒徽強調自己是寫作者,不是作家。不是把什麼事情放在心中的第一位,那件事情就會變成生命中的第一位。他心目中的作家必須全身心奉獻、投入寫作,經過實踐的過程,甚至計算KPI(關鍵績效指標)。

蕭詒徽。(圖/本報記者林伯東攝影)

熊一蘋是高雄人,老家在屏東,他考上政大、台大時,鄉長、里長都會寫紅榜貼在他家門上。他認為,大學與研究所的訓練,讓他習慣把許多事物剖析得條理分明,連帶導致在非學術領域的生活中也下意識地把事情梳理得很乾淨、清楚,然後決定自己的立場,這樣其實活得很累。去年他搬到台南,天氣比較好,物價比較低,身心比較放鬆,對很多事情漸漸變得比較不執著、不講究。所以現在如果有人問他職稱,他就說「作家」。雖然自稱「作家」會覺得有點慚愧,但他已經妥協了。有時候太有原則,反而造成別人的困擾。蕭詒徽覺得這不是妥協,而是比較靈活地面對原則。

說到兩人這些年的變化,林巧棠現場Call out蕭詒徽的媽媽。蕭媽媽很欣慰蕭詒徽到台北這些年,在各方面都有所涉獵。她說,不局限自己的發展,就是最好的發展。

熊一蘋碩士畢業後,接觸到影視工作,既有文學背景,又了解獨立音樂相關的文化。在複合式的領域當中,對每個層面都略知一二,構成了他現在的狀態──不管跟哪個圈子的人相處,都被視為另一個圈子的人。

蕭詒徽也是,他曾在藝文媒體工作、玩過樂團、參加過劇團、為影集寫過劇本,經歷各式各樣的創作圈,可是沒有在特定領域中持續經營。蕭詒徽回憶國中時,他只會讀書,梳中分頭,形象是經典的書呆子,後來發現自己不夠努力活出自己。他的人生偶像椎名林檎讓他找到典範,他體悟實踐自己的方法,無須刻意求「怪」或「不怪」,而是從自己的本質出發。

熊一蘋現在比以前圓融,過去他透過很多原則建構自己,但堅持自己的同時,卻把別人推遠了。現在的他,重新尋找自己和每個人的共同之處,建立連結,與不同領域的人拉近距離。因為他相信,讓原本無法互相理解的人可以溝通,就是文學的力量!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現場報導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