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如/一期一會的編輯旅程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正在為一本書收尾。這本書的作家是我第一次合作,書的主題我從未做過,需要彩色圖文排版、挑選不曾用過的紙張等等,我一邊苦惱著,同時一邊得擬定明年的出版計畫:預計出版幾本書、每本書的首刷量、年度預印量……努力與數字、excel表格奮戰,跟許多出版社編輯一樣,是從十月以來的例行工作,無法拿什麼藉口逃避,只能像是追逐自己尾巴的小貓忙碌不已,忽然間停下來一想,啊,這也意味今年即將結束,明年一切歸零,重新開始,而十幾年來,我都做著相同的事。
曾聽前輩說過,以前當編輯只要會編書就好,書出了,自動就會賣。那個出版的黃金年代,我來不及參與。從入行開始,編輯被要求每年達到固定的業績目標,可是只會賺錢也不行,老闆希望最好「名利雙收」——書能賺錢,也能得獎。得了許多獎,卻一直達不到業績目標的編輯會被說是「理想性太高」。但什麼是理想的編輯?至今我也還在尋找答案。
如何找到好作者
身為出版本土文學書為主的編輯,一本書往往從一個word檔案開始。書名取什麼?章節順序要不要調動?找誰寫推薦序?找誰設計封面?開本尺寸、內文版型、字級大小……編輯編的是書,面對的是人。我經常被問到如何找作者?說起來土法煉鋼,閱讀報刊雜誌、關注每年各大文學獎得主、留意公家單位的創作補助名單,看看是否有適合的主題或作者,有時也透過作家朋友介紹。
我在時報文化出版工作時,每天看三大報副刊尋找作者,讀到陳俊志發表在人間副刊的文字,覺得非常感動,即使不認識,立刻上網查到他的臉書,循著臉書的電子信箱,直接寫信約他見面。第一次見面在時報的小會議室,陳俊志說,獲得台北文學年金那年,好多家出版社找他談書,九歌、皇冠、寶瓶……「但是我想等寫完再簽約,所以談完沒有跟任何一家出版社簽,結果一拖就是兩年,出版社大概也忘記我了,哈哈哈。」俊志自嘲又爽朗的笑聲總是留在我的記憶裡。他的第一本書《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成了我在時報經手的第一本暢銷書,並且獲得第三十六屆金鼎獎與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成功,許多大出版社開始對他猛烈追求,但他回絕了所有人,對已經轉換公司的我說了「妳去哪,我就去哪」一類的話。我永遠會記得那一次,我帶著新合約,在他的公寓樓下按電鈴,從對講機傳來他的聲音:「今天跟家人一起去看爸爸,結束後到姑姑家休息,對不起,今天已經太累了。」我說:「真是不巧,合約可以放在信箱嗎?」他說:「可以啊,沒問題。」再下一次,在西門町的蜂大咖啡,他將這份合約交給我,只是很遺憾,這合約已無法為讀者帶來他的第二本書。
出版喜愛作家的作品
我從不認為自己眼光獨到,我眼中的好作品,經常也是別人的心頭好。沒出過書的作者拿到公家單位的高額創作補助後,有兩、三家出版社來洽談簽約稀鬆平常。彼此能否合作往往看緣分,有時爭取作者則是靠持續努力不放棄。
發掘新作家之外,出版喜愛作家的作品,也令編輯很有成就感。我在木馬文化工作時,第一次主動向作家郭強生邀書是因為讀到他的「三少四壯」專欄,書寫母親、哥哥相繼去世後,他獨自照顧父親的心路歷程,真誠而勇敢的文字引起廣大回響,最後雖然沒有爭取到這本書,我持續定期寫信給郭強生邀約出版小說。有時他說,忙於教書沒時間寫小說,有時他回,手上新稿子還不夠多,終於在二○一九年九月收到《尋琴者》定稿。
至今仍然記得看見信箱出現書稿檔案的開心,也記得第一次讀完這本小說的內心震動,這是一本完美融合音樂與意象的小說,也是近年台灣小說的傑作。作家交付如此重要的作品,身為編輯自然用盡全力,以六個月時間精心籌畫,隔年四月推出的《尋琴者》,沒想到卻遇上難得一見的大疫,原先規畫許多活動只能取消,然而好書不寂寞,最終迎來豐碩的成果。《尋琴者》首先獲得當年年底的Openbook年度好書獎,接著像放煙火似的連續得到台灣文學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等獎項,至今海外授權已多達十幾國。
每次出書都是一期一會
最近出版的《枝繁葉茂》,作者陳寧是相識逾二十年的朋友。初次相見時,我還是誠品好讀雜誌的採訪記者,如今雜誌早停刊了,工作過的誠品敦南店也灰飛煙滅,陳寧與我的友誼還在,更沒想過她的首部長篇小說會交由我出版。《枝繁葉茂》的最後結尾,主角葉小路走入一條無人的荒徑,不知道前景如何,只能一直走,朝著出口。既然選擇了出版這條路,我能做的就如同葉小路,堅持往前一直一直走下去,路上自然會遇見不同的作者,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故事。
十幾年的時光流逝,這份工作使我明白人世間有各式各樣的緣分,編輯與作者也是一種緣分,若有機會再續前緣,作者上次出小說,這次寫散文;這次出散文,下回交詩集。或者同樣是小說,每本小說的題材、篇幅不同,書的呈現方式也隨之不同。對我而言,每一本書都是全新挑戰,不因編過這位作者的書就變得比較輕鬆容易。反而是合作過的作者,我心裡想著這本不能編得跟上次那本一樣吧,從內容編排、設計裝幀到行銷方式,會儘量提出高於對方期待的成品。
我深深覺得每本書的合作都是一期一會,因緣俱足才能合作,合作了一本書,不見得有機會合作下一本書,原因各式各樣:作者再也沒寫出下一本,作者寫出下一本但跳槽別家出版社。一開始我的作者跳槽,我會難過自責,後來想通一期一會的道理,反而珍惜把握當下的合作,將每次合作視為最後一次,全力以赴把書做到最好,彼此不留任何遺憾。合作愉快而且願意持續和我合作的作者,我由衷感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