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姵穎/為了看清,於是遠離
推薦書:游旨价《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春山出版)
群山之島,我們如此稱呼所處的島嶼。儘管離山這麼近,關於群山的一切,從物種到地質,仍有太多陌生與未知橫躺於前。慣於將眼光聚焦自身的人們,多半毫不關心或不求甚解;然而總會有某些人,因為愛上山的緣故,奮不顧身地走踏挖掘,將深藏其後的悠遠故事帶抵人們眼前。植物學家游旨价便是其中一位。
三年前出版《通往世界的植物》,研究高山植物小蘗屬的游旨价,以生物地理學為引,帶領讀者審視臺灣高山植物與世界他處植物千絲萬縷的淵源,開啟人們觀看這座多樣性之島的想像;三年後的新作《橫斷臺灣》,以更為清晰龐大的學術框架及科學研究進程的見解,講述臺灣高山植物與相距數千公里外、廣闊無數倍的山之國度──由七座山脈構成的「橫斷山」之間「間斷分布」的關聯。
好比每年春末夏初吸引無數人潮的合歡山杜鵑花季,原來並非此處獨有的風景,那些繽紛了高海拔林間的春意,親緣可一路追溯至喜馬拉雅山;出口量曾為世界第一的樟腦來源、如今則為城市中熟悉行道樹一員的樟樹,以千萬年尺度觀之,竟曾經是北半球隨處可見的風景。因橡實多變可愛而廣受歡迎,與樟樹構築出中低海拔常見「樟櫟林」殼斗科家族中的另一成員狹葉高山櫟,是令游旨价初訪橫斷山時驚詫相識的舊友;帶著他前往遠方追尋失落的山地自然史環節的小蘗,則以真切的姿態展示著中央山脈與橫斷山有如鏡像。
十五世紀歐洲人展開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可看似靜默的諸多植物,原來早在更久遠之前已然進行了宏偉非凡的遷徙冒險;而一點點的海拔差異與地理距離,便足以造成植物相的多變,生物與非生物間交互影響彷彿萬花筒,是何等有趣與神奇。於是我們再度發現,一旦試圖探索人以外的物種歷史,地質年輕、面積狹小的臺灣島忽然變得一點都不小,反而深邃異常。
翻開本書之前,恰好自百岳四大障礙之一的南三段歸來,其中位在丹大山區的嘆息灣,即是游旨价對刺葉高山櫟為何於東亞島弧上僅挑選了臺灣作為遷徙地產生好奇心之處。儘管也為櫟實著迷,我卻不曾留意過往在山林中早已與無數棵刺葉高山櫟錯身,倘若要賦予這類部分讀者興許會為其主題與厚度卻步的書籍一個推薦閱讀的理由,那便是相遇的植物(與其他生物)因為知識的加持而有了不同的意義,即便不是獨一無二的特有種,親緣密碼中跨時空的流動同樣值得人們探究;並且讓我理解了曾在某處看過的一段描述──人們可能不時困惑於分類學家何以非得將物種分門別類得那般精細,然而分類學家投注心力尋覓的,其實是「連結」,是生命的連結,也是萬物的連結。
《橫斷臺灣》中亦得以窺見一個科學研究者的養成,研究本身具有太多枯燥糾結與失落堆疊的因子,解謎的背後來自眾多心血的匯集、是一輩子甚至是好幾代的共同追尋。看著游旨价夾雜在文句中的各種探問,我不禁想,這何嘗不是理科腦專屬的浪漫?
而在導言裡,「為了看見臺灣而遠離臺灣」的游旨价寫了非常動人的一句話,「每當我向橫斷山走近一步,我也就朝心中的臺灣山林愈靠近了一步」,至於我們這些讀者,也因此靠近了這座島嶼與世界,一步,又一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