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璞/你還說情殺嗎?
Adrien Quatennens是法國的國會議員,年僅32歲的他政途一路順遂,早已被視為左翼大黨「不屈法國」的未來接班人。但2022年9月出現了這樣一則新聞:一年前,該議員因妻子要求離婚而對她施加精神暴力,並在爭執時甩了她一記耳光,妻子到警局備案後,事情便被媒體揭發了。社會對此的反應呈兩極化:有些人認為動手就是暴力,這記耳光只是冰山的一角,因而要求議員下台;有人則表示「偶爾一個巴掌」和「經常毆打」兩者畢竟不同,吵架時情緒激動,不小心動手也是情有可原。無論如何,該議員因為此事,被迫請了好幾個月的「病假」,遲遲無法復出政壇。
問:打耳光算不算暴力?
法國社會之所以對這個巴掌如此敏感,是因為家暴已成了難以根除的社會問題。絕大多數被害者都是女性,法國每年受害身亡的女性多達一百多人,這個數字一直降不下來。人權團體不斷提出控訴,要求政府撥出更慷慨的預算、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婚姻暴力也備受媒體關注,以至於權威字典Le Robert在2015年的新版中,正式增添了一個越來越常用的字:féminicide,中文目前譯為「殺害女性」。
提起家暴,最著名的相關案例應屬賈可琳‧梭瓦奇(Jacqueline Sauvage)殺夫案,她在忍受了四十七年的家暴後,於2012年舉起獵槍在丈夫背後射擊三槍。法庭認為此舉為蓄意謀殺,並非正當防衛,判處她十年徒刑。該案撼動了整個社會,甚至被拍成電視影集。民間團體認為她才是真正受害者,聯署請求法國總統赦免。歐蘭德總統尊重司法獨立,一直等到2016年底才行使赦免權,正式釋放賈可琳‧梭瓦奇。
不過殺夫是受害者反撲的罕見特例。一般來說,家暴的死者多為女性,常發生在女方要求分手/離婚之際,男方因無法接受而施暴。過去新聞媒體報導殺妻案,一概稱之為「情殺」(crime passionnel)。問題是「情殺」二字具誤導作用,易讓讀者以為凶手之所以殺人,是因他「用情太深」、「一時失手」、「失去理智」,且「平時都是忠厚老實的好人」云云,在在成為法庭上減刑脫罪的理由。事實上,所有數據都顯示,大部分凶手殺害女性時,其動機均出於仇恨,而且往往事前冷靜預謀。無論是「愛得太深」,或「一時失控」等說法均不切實際。時至今日,法國社會已棄絕「情殺」之說,全面採用「殺害女性」,指「因被害人為女性而遭殺害」的現象。
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殺害女性的劇情,但正因前人用到「情殺」二字,反而增添了浪漫悲劇的色彩。十九世紀的《卡門》(梅里美的小說,被比才譜寫成歌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卡門是一名追求自由的女性,她曾與荷西相愛,但後來移情別戀,荷西懇求復合遭到拒絕,於是痛心疾首地舉刀刺死卡門。在過去,《卡門》是一場精采的悲劇,荷西雖然失控「情殺」,但觀眾同情他,認為他也是受害者。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的心態已不同於以往,如今的我們會認為:移情別戀不是罪,卡門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荷西不能因她不願復合而殺害對方。換句話說,荷西非但不是受害者,而且根本就是罪大惡極的殺人犯。
佛羅倫斯歌劇院在2018年上演《卡門》時,曾在媒體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劇院經理反對男性暴力,不願看到觀眾在劇終時繼續為凶手喝采,特別請導演Leo Muscato改變終場最後一分鐘的劇情。在這場新版《卡門》中,荷西刺殺失敗,卡門躲開攻擊後,為求自保而舉槍擊斃荷西,顛覆了一百多年來殺害女性的結局。
有人對新版的結尾鼓掌讚許,慶幸卡門終於不再枉死,也有樂迷不以為然,認為經典之作不該被意識形態所左右。
但無論如何,大家都同意「情殺」二字的確早已過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