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志/愛丟垃圾桶

聯合報 陳建志

在外面陽光琳瑯的盛夏,MOCA台北當代美術館是個避難所。我訂到4:00-4:40分的時段──班克西〈垃圾桶中的愛〉特展跟奈良美智的一樣搶手。

中譯沒跟緊,捨去be動詞──”Love Is in the Bin”對上流行歌”Love Is in the Air”(〈愛瀰漫空氣中〉)。

我在2008年便於「天地任我行」專欄報導過班克西,附上攝影;也在倫敦買了《尋找班克西散策》。但看完後還是愕然,問警衛:「就這麼一幅嗎?」

「對。只有一幅。」

〈女孩與氣球〉(”Girl with Balloon”)把冠詞The都去掉,倒像中式英語。紅心氣球象徵人心,不知是像放天燈仍有希望,還是一只斷線箏。

失望之餘,發現那配合的紀錄片很好看。是拍攝蘇富比拍賣該畫作,以約七億台幣成交後,維多利亞式畫框裡的機關立刻被遙控啟動,自行銷毀,引得派對飽餐後的富商貴婦們一陣錯愕。這懸疑動作片全是真人真事,一般的警匪片都還比不上。

好看的還有那三個西裝筆挺的警衛,各據畫廊三角盯場(第四個角為出口),其擁護聖物靈光的肅穆,猶勝LV以打光玻璃櫃將包包靈光化、神聖化的陣仗──大名牌的裝潢恐已取代教堂布置。

這「銷毀行動」不是沒有那麼一絲做作──班克西也是電影導演。

我去看〈蒙娜麗莎的微笑〉、〈大衛像〉時,也跟著蜂擁觀眾一入場就跑上樓,左彎右拐急奔至目標,猛拍。印第安那瓊斯在無數寶杯中迷惑了一陣,終於撇開鑲嵌綴飾,發現基督聖杯原是一簡樸木杯。博物館寶物太多,若為金銀珍鑽分心,就沒時間擠到神作前了。

我在倫敦住了一個月,接待我的「佩」每每欲言又止,怕我像一般人對「塗鴉」有偏見。後來她發現我在紐約看過成名更早的美國塗鴉大師Keith Harring,才介紹這英國國寶/怪盜──盜用公用牆壁。

在紐約地鐵裡,塗鴉者被視為叛逆,會被警察抓,也有被火車撞死的。倫敦倒是很早就劃出一大塊場地供人塗鴉。龐克味青少年在那裡鍛鍊身手,滑翔英姿使觀光客讚賞拍照。龐克教母薇薇安.衛斯伍德本店也開在倫敦,名為「世界盡頭」。

在倫敦滑鐵盧站旁的廢棄隧道,裡面有不少班克西真品,也充斥他人的塗鴉──班克西一向神出鬼沒,任由後輩魚目混珠,仍不為作品署名。在傑米奧利佛每梯次收十五名失學青少年見習的Fifteen餐廳,門外地上就有公認他親筆的一小隻老鼠,上書ART(藝術),RAT(老鼠)?

那七八百公尺長的幽暗隧道,可比敦煌石窟,有幾百張塗鴉,我乾脆全部拍下,日後再分辨哪張是真,哪張是假──只是班克西連真/假二元都打破,毫不在乎「真品的靈光」!

文化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