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達/有歸處的人結束了躲藏

聯合報 李達達
《一個樸素的道理》書影。(圖/聯合文學提供)

推薦書:吳雅蓉《一個樸素的道理》(聯合文學出版)

吳雅蓉的散文集《一個樸素的道理》靜靜地在桌旁等我讀它。

小兒麻痺症造成的身體障礙,使作者從小被迫成為班上的局外人。還是小女孩的「我」,在體育課時只能一面旁觀一面心想:「奔跑或行走或踱步或踮腳的感覺是什麼?而穿著球鞋、皮鞋、高跟鞋、涼鞋、拖鞋或馬靴的感受又是怎樣?」身在局外,小小的她學會以凝視、想像及思考,躲進自己的內在世界。

但現實可沒那麼好躲。

在輯一裡,大人們告訴她「將來得自己養活自己」,於是安排小學二年級的她去學各種才藝,希望「到時候,妹妹可以教畫畫,教書法,教作文」。她照著大人勾勒的輪廓描紅,努力讀帖練字。贏得書法比賽第一名的那天,人們都在為她喝采,她卻想哭。對她而言,書法成了一門「隔絕著心」的技術;身不由己的孩子,成了自己生命的局外人。

內外的各種阻隔,使她在孤獨中保持沉默,靜靜長大。

長大後她離家,帶著鐵鞋和輪椅隻身前往南部讀研究所,倔強的她活成一座孤島;但一場重感冒,卻逼著她向人求助。高燒退去,她才明白自己「伸不出求援的手,始終悶著話的沉痾性格,卻從沒有真正痊癒過。」接著在〈北國的夏天〉有人以英文問她:「你為什麼那麼安靜呢?」她才在事後寫出──「深層的我裡面,是out of place的。」

障礙是──無處可去也無處可歸。

於是在輯二,作者穿過自身的孤絕,將目光投向聽障、視障、畸形者及障礙者所處的現實。從〈一個樸素的道理〉開始,她細寫障礙者遭受的錯待,並思考人與人間理想的協調與聯繫。當思考進行到底,她回頭觸及自己的感情。在〈太多寂寞〉這篇,她與右手畸形的小說女主角對話,在寂寞中自我辯證,並試著為自己鬆綁,去面對他者。

畢竟他者是現實的一大部分。

面對現實,作者在〈叨絮〉中直指「障礙者最大的難關,並不是自己辛苦的身軀,而是其所置身的現實環境」,現實的城市裡,人類那囿於表象的淺薄眼光,不斷折磨著障礙者的身心。於是作者提出〈另一種城市〉的可能,理想的城市應該屬於每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因為環境的限制而被區隔或耽擱或排擠或阻卻。」

但這虛構的城市,仍不是她的歸處。

在全書第三部分的後記,作者重返自身現實,以靈魂的追求,與小兒麻痺症的歷史交織,寫出了自己──她是在限制中求生的「倖存者」。在生命最荒涼的那一刻,她重新動筆寫作,一字一句活了過來。障礙者的孤寂,滋養了寫作者的靈魂,一個樸素的道理,在原處靜靜地等著被她發現……「我知道,我終歸是屬於寫作的。」

有歸處的人結束了躲藏,帶著美,誕生在這個世界上。

書評〈散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