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延卿/四十惑不惑

聯合報 侯延卿
林達陽。(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陳雋弘。(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10月28日「星期五的月光曲」由林達陽和陳雋弘朗讀作品,主持人是凌性傑。三位詩人是雄中校友,娃娃臉的中年男孩凌性傑率領兩位年過四十的學弟來參加一場「披荊斬棘的哥哥」同樂會,分享彼此對文學的看法。

陳雋弘任教於高雄女中,著有詩集《此刻是多麼值得放棄》、《連陽光也無法偷聽》。林達陽在南台灣主持「擦亮花火文學計畫」培育創作人才,由他主編的《2021台灣詩選》剛剛出版。林達陽與《台灣詩選》同年誕生,滿四十歲的時候正巧擔任詩選主編,彷彿是一種天命,更加鞏固他對文學的信仰。

陳雋弘的家與四座公廟為鄰,一個被吵得頭疼的周日早晨六點,在歇斯底里的嗩吶與鑼鼓喧天聲響下,寫就〈尋找你的名字〉。此詩發表後,他收到一位英文老師來信,表示她與學生計畫將此詩翻譯成英文,想確認某些詞句的意思,而她認定這是一首關於環保的詩。陳雋弘一向認為詩是神祕的、想像的,無須解釋,與現實世界無關。雖然陳雋弘寫這首詩完全沒想到任何議題,但他主張每個讀者都可以從詩中讀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好,因此他也欣然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見解。

以前林達陽很排斥議題性寫作,覺得時時注意保持政治正確很讓人疲憊,然而出社會後,想法有了改變──似乎跑再遠,世界也不會放過你,還是必須面對每時每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劇集《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引起年輕人廣大回響,為拍攝續集邀約十位詩人寫形象詩,林達陽受邀因而寫了〈後來的我們〉,描繪成長過程中的痛苦、焦慮,以及長大之後要面對什麼情況。

林達陽高一時,學長黎俊成推薦他看北島的詩集。林達陽看不懂,黎俊成說看不懂才是好東西啊!整個高中生活帶給他的啟示就是看不懂詩沒關係,好玩、奇怪、敢寫、敢實驗,比寫得結構完整更具學習效果。

師大一位老師企圖跨領域找出數學與詩的共通之處,請林達陽把時間和機率放入詩裡。把詩和數學這兩個看不懂的東西放在一起就能理解它們嗎?起初林達陽感到困惑,後來想通了,如果能基於某個前提,例如某些概念,或許可行。林達陽這次選讀的〈已經〉,就是融入「數獨」的元素。

陳雋弘認為寫詩的當下靠直覺引導,他會嘗試句子,句子對了腦子裡就會發出喀嗒一聲。〈相遇的時候〉這首詩他寫了兩三天,因為不滿意一個句子,又拖了一個月才定稿。陳雋弘讀研究所的時候開始寫詩,他說自己沒有很「熱愛」寫作,曾經停筆十五年。前年寫的〈我不願意相信〉,以大量模糊、破碎、不確定的意象,對比一個精緻的剪紙月亮。紙月亮雖然漂亮,卻不是真的月亮。而那些淡淡的、說不清楚、似有若無的,反而是生命裡更真實的事物。

陳雋弘是音響迷,認為音樂的美好就在於沒有要爭辯什麼,只是讓人感動。他選擇寫詩也是因為小說、散文要表達一定的心情與看法,而詩可以容許不同的詮釋。文學憑藉隱喻傳達觀點,但是大家立場不同,各有道理,爭論不下,不如聽音樂吧!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現場報導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