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璞/為什麼她上空革命?——外一章:瑪麗安是誰?(下)

聯合報 韓璞
各種版本的瑪麗安,左起:1980年代的凱撒琳‧丹尼芙、1960年代的碧姬‧芭杜、...

對法國略有認識的人都看過她,但不見得知道她是誰,即便聽過她的名字:Marianne,仍感覺不清不楚,在心裡暗自問道:瑪麗安是誰?她是哪一個時代的歷史人物?有什麼樣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重要?

瑪麗安平時都出現在哪裡呢?我自己第一次看到她是在一張郵票上,後來發現大多數的郵票都以瑪麗安作為基本票面圖像。周邊的法國人曾很熱誠地解釋道:瑪麗安是法國的象徵。但我還是不明白,總在追問:「但為什麼叫瑪麗安?」「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讓大家到今天還在紀念她?」有人告訴我:「瑪麗安可能從來不曾存在過。」讓人更加一頭霧水。

其實,瑪麗安是否真正存在過的確不重要,即便曾經有這樣的一名女性,如今這個形象的意義早已與之脫離,成為獨立存在的象徵代表:法國。對於我們外國人來說,用一位不存在的女性來代表一個國家,還將她命名為瑪麗安,這種作法讓人十分難解。他們為什麼不用國旗、國花、國徽,或是各地的特產、特有動植物、該國名人等容易辨識的形象呢?

這是因為法國文化慣用「託寓」(allégorie)。託寓的概念很簡單,可惜許多中文解釋都寫得太玄,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以人形來象徵一個抽象的概念。比如在這篇文章中,瑪麗安這名人物就象徵了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法國。雖然託寓常用到人物形象,但這些人本身並沒有故事背景。我們常見到瑪麗安的正面、側面像(郵票、過去的法郎硬幣、建築裝飾……),但這位女性並不是人。

瑪麗安託寓的出現其實相當晚近,大約誕生於十九世紀中期,此時的法國已經歷了好幾場革命,如1789年的大革命、1830年的七月革命等。這些革命往往是百姓與在位者之間的對立,人民也在這些抗爭當中,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意識到「人民」是由許許多多個人組成的群體,也代表了一種有尊嚴的獨特身分。瑪麗安的形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現的,但她最初象徵的是法國人民,並不是整個法蘭西共和國。

弗里吉亞帽象徵革命與自由。(圖/韓璞提供)

十八世紀末的大革命期間,法國民眾常以一頂造型奇特的便帽作為人民的象徵:弗里吉亞帽(bonnet phrygien),這頂軟帽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便已出現,後來逐漸成為解放與自由的象徵物,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起義人民的裝束。瑪麗安的形象普及全國之際,頭上也常戴著這頂紅色的小帽。中南美洲若干國家受到十八世紀美國、法國革命風潮的影響,也以弗里吉亞帽來象徵革命與自由。

兩百年後的今天,瑪麗安不再只象徵法國人民,她已成為整個法蘭西共和國的代表,一方面象徵了抽象的法國,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共和國的價值觀。法國每個市長辦公廳都有她的半身胸像,法國郵票上仍選她的頭像作為票面圖樣。由於瑪麗安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物,容貌與體態沒有一定的特徵,因此為歷代藝術家提供了寬廣的想像空間。而她的胸像也在各個時期,以不同的模特兒作為範本,如演員碧姬‧芭杜、凱薩琳‧丹尼芙、名模萊蒂西婭‧卡斯達等人都曾將容貌「借給」瑪麗安,是幾個較為成功的版本,細看之下,會發現她們頭上也都戴著弗里吉亞帽。

從法郎到歐元,法國郵票的面容一直是瑪麗安。(圖/韓璞提供)

〈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名畫的中心人物也戴了同一頂軟帽,很多人——包括法國人自己——都認定畫中人就是瑪麗安。其實畫家德拉克洛瓦當時並不支持共和國,他在1830年創造畫中人之時,只以她作為自由的象徵,並沒打算由她來代表共和國,而且瑪麗安的形象在當時還不普及。但如今大部分的人一看到這幅畫,都認定畫中人就是瑪麗安,連維基百科的「瑪麗安」頁面上都以這幅畫作來詮釋瑪麗安的形象,至於正確答案為何,那就見仁見智了。(下)

文化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