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造浪者》觀後感 一群在幕後奮鬥的「造浪者」

琅琅悅讀 影劇好有梗 FILMemes
賴佩霞在「人選之人—造浪者」中飾演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圖/公視提供

《人選之人:造浪者》是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領軍的幕僚職人劇,聚焦大選背後每一個在幕後努力的「造浪者」。儘管架空了「公平正義黨」和「民主和平黨」淡化與藍綠相近的視覺色彩,依然彰顯了台灣作為民主社會的可貴與價值。更是網羅王淨、謝盈萱、戴立忍、陳姸霏、柯一正等堅強卡司陣容,是相當難得的突破。

正所謂「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除了日復一日的統獨之爭外,更多政治人物該負責的,應該是各種攸關民生的議題。《造浪者》以明快的節奏與鮮明的角色,建立起政界高層、核心幕僚與選民之間的角色網。上至總統、立法院長,下至立委、議員、幕僚甚至民間,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因果緊密牽連。

從《與惡》開始,林君陽就拋出了這樣的課題:如果你身為受害者的家屬,而你的同事、下屬是加害者家屬...... 面對大環境,我們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來到《造浪者》更是將廢除死刑、同婚、職場性騷擾、沙文主義等要素,和這些在位者的私生活緊扣在一起。當你不得不「選邊站」甚至進行決策時,你究竟是為了選民?還是為了自己?

演員的表現也是讓《造浪者》整體如此富有層次的原因。這幾位已經在線上穩紮穩打的演員,多數都是第一次合作,但一來一往的火花默契十足。謝盈萱、王淨之間的關係讓我印象深刻,表面上是同一個陣營的得利團隊,私下卻各自藏有難以啟齒的秘密。另外,陳姸霏身為立法院長千金,被迫面對天生的身分壓力,還得隱忍父親在外藉權偷吃。我想,展現剛柔並濟的同時,也勇敢承認自己脆弱的一面,才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女力」典範。

《造浪者》並非沒有美中不足之處。所謂民主政治的價值,即在於沒有標準答案的立場與觀點,由不同價值觀的群體,擁戴各自認同的政黨。然而在《造浪者》中,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卻設計得太過黑白分明。我很喜歡戴立忍飾演的立法院長,但這個角色找他來演功能性就有點明顯,且賦予他的下場也有些狼狽。以戴立忍的氣場來看,完全能夠飾演一個號召力強烈的政治人物,那種到最後依然有一大票選民不離不棄的角色。

從在逆境中單打獨鬥的《國際橋牌社》到今天召集華麗卡司的《人選之人:造浪者》可以看出台灣影視產業對政治題材觀念的進步。香港導演杜琪峯在柏林影展說過:「爭取自由民主的國家與人民,都要支持電影,因為它會代替你發聲。」影視產業是古今任何戰爭最方便的武器,正因為在位者能夠輕易地將影視作為武器,我們就更應該珍惜,還能夠用影像紀錄民主自由的世界......

本文為影劇好有梗 FILMemes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的琅琅悅讀。原文為「《人選之人:造浪者》無雷影評:民主,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策院創意內容特展《人鬼交易所》展示臺灣原創內容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圖...

影評 職人 死刑 同婚 職場 影集 金鐘獎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