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眼看電影】張嘉真/媽媽好愛好愛妳:13歲只能成為那一種女兒

聯合新聞網 張嘉真
《美國女孩》劇照,ifilm/傳影互動。(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文/張嘉真

《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導演:阮鳳儀

演員:林嘉欣、莊凱勛、方郁婷、林品彤、黃鐙輝、曾寶儀等人領銜主演。

臺灣上映時間:2021/12/3

當我與一群妹討論起《美國女孩》最令人屏息的片段,我們弔詭的異口同聲,當然是梁芳儀(方郁婷飾)躺在王莉莉(林嘉欣飾)腿上掏耳朵時,問媽媽是否還記得她下輩子想要變成什麼動物?王莉莉記得女兒最想要成為馬,因為她是那麼喜歡與馬有關的一切,但王莉莉卻忘記自己想要什麼了。梁芳儀記得,她說媽媽想要當男生。

畫面只有一瞬的凝滯,很快就被兩人更加令人喘不過氣的母女情誼給淹沒,王莉莉用顫抖地哭腔接著說,媽媽很愛妳知道嗎?好愛好愛妳。我隨即被情節拉走哭到無法自拔,如此好像就可以輕巧地帶過王莉莉作為一個中產階級的菁英女性被囚困在家庭主婦身分中的痛苦,她的恨那麼輕盈,連她自己也不記得,她的恨卻那麼頻繁,以至於在和女兒的閒談中也會脫口而出。可是出了影院,我們無法忘懷的都是這一幕的力道,作為女兒,我們如此熟稔。

耗時20多年傾心被打造成一個女兒,從牙牙學語最愛的人是媽媽,到現在Line通話響起下意識的反應是想要掛掉。但我們最擅長的還是記得媽媽的痛,我們害怕電影中在網咖裡飄搖的歌詞成真:「你是要懲罰我的愛讓你失去自由」。20多歲的女兒們開始必須看見媽媽的犧牲,卻害怕指認。

幸好回到臺灣的那年,芳儀只有13歲。

因為媽媽罹患乳癌必須從美返臺治療,芳儀首度回到臺北長住、就學,展開一連串關於家、母親與跨文化適應的討論。芳儀13歲的設定是一個很特別的選擇,那顯然不是會進影院觀賞青春成長敘事主要客群的年紀,也不是已經有閒情逸致進影院的媽媽會生出的小孩。阮鳳儀挑選了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段,誠實的展現類自傳電影中最珍貴的元素──她剖開自己。芳儀恨自己必須長大,卻無法怪罪因病而逼她長大的媽媽,只好把慌張發洩在有壁癌卻沒有無線網路的公寓,甚至是這座城市與美國的種種差別。

從芳儀對一切的不滿意,開展出家中每個角色的恰如其分:緊張兮兮的媽媽、嘻皮笑臉的爸爸(莊凱勛飾),與像個跟屁蟲黏在姊姊身後卻必須比姊姊更貼心的妹妹(林品彤飾)。各自獨立的角色得以運轉成為一個「家」,仰賴的並不只是設定上的血緣,而是導演對家庭本質的掌握程度。鐵門與玄關陽臺的老公寓場景,細膩的將「家」框定出來,伴隨鑰匙轉動開啟鐵門的聲響,走進來的人便會卸下在外在世界中得體的防備。

在學校優雅應對其他家長捍衛女兒尊嚴的媽媽,在演講稿上面好好寫出恨意反面飽含的深情的芳儀,兩人回到家中面對彼此時卻只能張牙舞爪地說著詞不達意的話。受不了媽媽因為心情不好就喊死的芳儀,終於當著媽媽的面問她怎麼不真的去死?兩人哭喊著對罵,開門返家撞見這一幕的爸爸,抽下皮帶不由分說地就往芳儀的方向打,回過神的媽媽立刻衝上前抱住女兒,不斷向她道歉。

由傳影互動發行的國片《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獲得多項金馬獎提名!...

王莉莉反反覆覆的姿態熟悉得像一個聖筊,我不會因為這樣真的恨我的媽媽,因為我知道以後我也會變成這樣的媽媽。中產階級教養腳本產生的矛盾使王莉莉無所適從,她一方面想要責怪課業跟不上臺灣進度的女兒,另一方面卻仍把孩子當作一個脆弱善感的個體呵護,同時王莉莉還忍不住在心中數算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多少,至少她要懂得體諒媽媽也是一個需要愛與關懷的女人呀──繁複的迴路在家屋空間中被凝煉成一個鏡頭,那幾乎超出情節,只能說是生活。

一如電影中後段,芳儀演講稿上的片段,她說她之所以厭棄母親的恐懼,就是因為那同樣也會成為她的恐懼。13歲的美國女孩以一種初生之犢的姿態,示範女兒是如何透過母親想像未來的自己。然而13歲之所以動人,在於仍有許多未來可期,少一點背負,多一點模糊的愛意,就能修復緊繃的母女關係。讓已經長得太大的女兒觀眾們可以回憶起曾要嫁給媽媽的童顏童語,鼓勵自己媽媽都已經忘記她脫口而出的悲傷,但我們可以記得。

●2022新專欄登場:張嘉真,1999年生,高雄人,曾出版短篇小說集《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三采文化),想要叨叨絮絮的分享,從評論拆分出感受,把說教約分成說笑,以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方式說女性議題電影中的美麗與哀愁。更多內容,敬請期待。


電影 美國 菁英 創,專欄 讀創故事 林嘉欣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