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追緝令》影評:台版玩命關頭,在我們熟悉的巷弄間逞凶鬥狠

琅琅悅讀 影劇好有梗 FILMemes
《台北追緝令》。圖/采昌國際

十年前《露西》大陣仗來台,原本就打算全片在台拍攝,無奈當時支援技術不成熟,加上狗仔的干擾,很多大場面都被改到巴黎拍攝。如今盧貝松一圓當年遺憾,在《台北追緝令》飆好飆滿。

幾十年來,透過影視作品的國際曝光度,為台灣的觀光產業大大加分。但要思考的前提是,「促進觀光」是不是這部作品的首要目的?又或者僅是《不能說的秘密》那樣無心插柳的成功?在台北市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台北追緝令》似乎仍以前者為最大目的。這固然並非壞事,但這些場景是否能和劇情相輔相成?恐怕才是觀眾最關心的。

在英文裡面有一個字叫「可互換的亞洲文化」(Interchangeable Asian Cultures)指的是在西方人眼裡,每個亞洲人或亞洲文化都長得一樣。在好萊塢電影裡,經常會有為了某種「東方情調」功能存在的亞洲城市,又或者隨便找幾個「會中文」的亞裔演員來演當地人,結果口音怪裡怪氣的。

《台北追緝令》。圖/采昌國際

我不會說《台北追緝令》每個取景都合乎當下的劇情邏輯(畢竟我們對這些地方有「現實層面」的認識)但至少電影裡的台北,並不只是一個為了 key 掉綠幕的工具風景,你也能感受到盧貝松團隊盡量嚴謹、善待我們的城市和地方文化,不只有美麗華、信義區等大都會的樣板,還有魚市場、農村等真實台灣民間風貌,一洗國際社會對台北只認識「101」的刻板印象。

《台北追緝令》(Weekend in Taipei)原在市場展的暫定標題《Weekend Escape》本身有週末度假之意,套用在電影出現了「逃亡」的雙重含義,或許才是這部片最適合的片名。

許多人戲稱這是台北版《玩命關頭》,原因不只是路克伊凡、姜成鎬兩位「玩命死對頭」的飛車追逐與火拼,這部電影的情感核心,無不就是那個字「Family」?電影拋出了有趣的角色對立關係,身為警察的路克伊凡「於公」追緝姜成鎬飾演的毒梟老大,姜成鎬則「於私」追殺這個讓妻子難以忘懷的前男友,藉此掀起一場親情、愛情之間的糾葛衝突,一場真正意義的「家人」之爭。

《台北追緝令》姜成鎬(Sung Kang)。圖/采昌國際

姜成鎬在我們的專訪裡說,他很享受這次能夠跳脫「韓哥」包袱盡情使壞,這點完全能在片中感受到。雖然有點可惜的是,電影的長度難以將角色塑造得更立體,但你確實感受到一個與「韓哥」截然不同的姜成鎬。另外,桂綸鎂也在片中跳脫以往溫柔形象,成為典型衝勁十足的「盧貝松女郎」。

這部片不僅有最熟悉的場景,也有李沛旭、庹宗華等台灣影星的客串,形成某種台灣演藝圈的「家人」在好萊塢的奇特相遇。他們在台灣肯定不是最 A 咖的代表(可以留意有個角色是當年《露西》一時爆紅的臨演)他們的好萊塢初體驗,也被放在最自然而不搶風采的位置。來到電影結尾,你更能在幕後工作人員名單裡,看到不少中文姓名。

雖然《台北追緝令》在台詞上還是有一些好萊塢的通病,就是一些重要台詞還是要以英文發音,哪怕是台灣人跟台灣人之間。但《台北追緝令》仍在一些緩和之處、適時出現中文和台語對白,還讓路克伊凡體驗一些道地的鄉下農村生活,有點衝突感的笑果,但絕不會像黑寡婦大啖蔥油餅那樣突兀。

事實上,作為一部中規中矩、不失為值得一看的警匪槍戰片,這應該就是全片最大的看頭:看兩位舉世聞名的好萊塢巨星,在我們熟悉的巷弄間逞凶鬥狠。光是這難得一見的「奇景」就有值回票價的滿足感了。對了,如果你在美麗華或西門町看這部電影,還會感受到一股熟悉、新奇相互碰撞的奇特「沉浸式」體驗感~~

本文為影劇好有梗 FILMemes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的琅琅悅讀。原文為「《台北追緝令》無雷影評:意外「純粹」的台版玩命關頭、真正意義的 Family 之戰」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台北追緝令》。圖/采昌國際

影劇好有梗 FILMemes

影劇好有梗 FILMemes,獨立社群娛樂媒體,歡迎媒體採訪、試片、影...

台北 好萊塢 電影 市場 西門町 沉浸式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