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解禁後的新生活風格提案:漢服野餐

聯合新聞網 楚楚
晚明主題的漢服野餐,服飾以長衫、大袖為主。(圖片提供/藍若纓,攝影/林樂娟)

【漢服HanFun】

文/楚楚

在後疫情時代,即使疫情逐漸穩定,人們外出不必再膽戰心驚,我們仍不免刻意避開人潮聚集的地方,似乎保持距離已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

然而我們當然也貪戀著自由呼吸的空氣,此時「野餐」便成為一種生活型態的延伸。鋪開一張野餐墊,彷彿圈地為王,即使只有一個下午的所有權,這塊野餐墊也成為我們放鬆喘息的一片淨土。

一種生活風格提案:漢服野餐

想當然爾,「漢服野餐」也成為時興的潮流聚會,或以不同的節日為焦點,如花朝節、上巳節;或以不同的朝代為核心,如盛唐、南宋、晚明;或以不同的風格為主題,如漢洋折衷、改良漢服。各種不同特色的漢服野餐在風光明媚的春日裡蓬勃發展。

南宋主題的漢服野餐,服飾以長褙子為主。(圖片提供/藍若纓,攝影/璽先生)

以現代的眼光而言,漢服只不過是一種極端復古的穿搭風格,無論穿著漢服逛街、旅遊、買菜、野餐,都無傷大雅。而以歷史的角度來說,漢服野餐更是一種再尋常不過的生活方式,其中最耳熟能詳的野餐,約莫就是〈醉翁亭記〉當中,就地取材以山肴野蔌擺開宴席的歐陽脩了吧。

野餐的起源

西方的野餐,緣起於貴族狩獵後的飲酒作樂,並逐漸衍生出男女結識的社交意義。而「野餐picnic」這個詞彙的出現,則更是近現代的產物,詞源為法文的Pique-nique,從最早的自備食物酒水,發展出歡聚分享的形式。

而在東方,即便沒有「野餐」一詞,我們仍可以在眾所熟知的節日裡找到野餐的蹤跡,例如花朝節、上巳節、寒食節與清明節等。這些節日雖然各有不同的起源,卻正好都在萬物萌發的春季,於是逐漸形成春遊踏青的習俗。

適合漢服野餐的佳節

花朝節在農曆二月十五日,源於人們對百花的熱愛,以節日慶賀百花生辰,大概是中華文化裡頭最浪漫的節日。宋代的《夢粱錄》記載,「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想來沒有比花朝更適合郊遊賞花的節日了。

二月底以花朝節為主題的漢服野餐,不限制服飾朝代,我便穿著宋制漢服,搭配「四時景」...

上巳節為春浴日,在農曆的三月初三,透過蘭湯沐浴以祓除不祥。閨閣少女上巳春嬉,借這一日舉行成年笄禮;文人雅士也借這一日臨水宴飲,舉行曲水流觴的雅集,最著名的便是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大約在宋元時期,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在祭祖掃墓之餘,清明節也被賦予歡樂的意境,明朝的《帝京景物略》提及,「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寫的便是掃墓後的野餐飲酒。

漢服野餐吃什麼?

有趣的是,中華文化似乎熱衷於以食物來記憶節日,時令飲食與節日印象素來是相輔相成的,於是熱衷於傳統文化的漢服同袍也不免在漢服野餐當中分享應節美食。花朝節有花糕,寒食節有潤餅捲,清明節有艾草青團,「舌尖上的節日」總是充滿了儀式感。

至於以朝代服飾為穿搭要求的漢服野餐,注重時代飲食的搭配也成為一種風雅的懷古幽情。南宋則備妥湯瓶、茶盞與茶筅,點茶後不忘在湯面添畫描花;晚明則一囊琴、一甌茶,聽歌拍曲,烹茗品茶,心性意境更在飲食口慾之上。

南宋主題的漢服野餐,準備湯瓶、茶盞與茶筅進行點茶。(圖片提供/藍若纓,攝影/璽先...

漢服野餐玩什麼?

野餐以相聚為主、以美食為輔,當然少不了朋友歡聚互動的社交意義,談天說地是基本盤,獨自發呆或機不離手則大可不必。在遊戲方面,動態者可以蹴鞠、投壺或舞蹈;靜態者可以圍棋、撫琴或吟詩作對。乍看之下,古代的社交遊戲似乎都門檻不低,卻也不妨礙我們從中汲取靈感,創新求變。

日前參加的花朝節雅集野餐,便是透過「擊鼓傳花」,以改良版的「飛花令」助興。由主辦方出題,大家輪流應對短小的對仗,如「蝶戀花」的名動名結構;特定結構的成語,如「花開花落」的ABAC短句等,簡易的文字遊戲也能讓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既腦力激盪,也活絡氣氛。

以花朝節為主題的漢服野餐,透過「擊鼓傳花」,以改良版的「飛花令」助興。(圖片提供...

如今已是穿衣自由的時代,當我們穿著漢服出行,不再被當作奇裝異服,也不再被視為角色扮演,而只不過是拿出我們衣櫃裡最為復古的一套服飾,展現一種獨特的穿衣風格。我們可以穿著漢服生活如常,工作、買菜也不在話下,我們也可以穿著漢服野餐,走進山光水色,發思古幽情。

●專欄「漢服HanFun」:楚楚,「衣冠楚楚」的「楚楚」,來自臺北的漢服生活化研究生,分享美好衣冠文化,以及漢服的一百種生活方式。每月刊出1篇,敬請期待。

楚楚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命短,也有鮮亮羽衣;華夏千年,更有傳統服飾...

漢服 野餐 社交 清明節 歷史 傳統文化 漢服HanFun 創,專欄 楚楚 琅琅專欄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