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百寶】送潮人/在「科技紙」上的千古名帖

聯合新聞網 送潮人
《民國于右任行書五言聯》立軸局部。字跡可見不少透出紙張底色的現象,代表墨液並未滲...

文/送潮人

「我還不敢用宣紙寫書法,因為一下子就暈開了」,對於很多書法初學者來說,這句話是從「練習紙」進入「書畫作品紙」的心聲。但是寫書法就一定要使用這類容易「暈墨」或是有「漲墨」效果的紙張嗎?

當然不是!

古人書寫需求幾乎是以小字為主,如果只能使用這類未經後期加工的「生紙」,那麼將是十分苦惱的事情,也無法表達出許多藝術風格。因此,讓紙張變得「不太吸水」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筆者寫好後立即拍攝的紅紙斗方照片。由於加工過的春聯紙,已經預先以紅色顏料填補紙張...

充滿科學的造紙術

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已不再是一個歷史與文化的驕傲,然而造紙術經東漢蔡倫改良後,並非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技術,而是為了順應各類需求在不斷地精進中。不同於今日大多數的紙張使用於印刷,即便是出版流行與盛行的宋、明時代,多數的紙張都還是用於書寫,因此「好寫」、「質感好」就變成紙張的首要條件。

然而由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張,對於水有著強大的吸附與擴散能力,除非是濃稠的墨汁,不然只要筆尖一接觸,墨汁就會迅速在紙上擴散成一抹圓形的黑點,在這種狀況底下,別說展現出書法線條的質感,就連文字資訊都無法記載。細究原因,正是紙張纖維中太多間隙,而解決方法就是將其填滿。

這種科技的原理,至今還運用在我們的雨衣或是防水布料上呢!

填滿空隙的方法很多,甚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紙張「砑」[註1]過,直接將紙張自兩面擠壓,使得紙張變薄變密,減少與減小間隙,以此達到減緩墨汁暈染的程度,然而單純砑光的紙張會隨時間與乾濕溫差而慢慢復原,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將混有細小澱粉、明礬類[註2]的水,先塗佈並讓使其滲透到紙張中填補孔隙,乾燥後再配合砑光,就形成一張應用物理學原理而製成的「科技紙」。

這種紙,王羲之也用過!

然而除了物理處理,造紙術當中後期的加工還會使用生化材料,例如利用小檗鹼[註3]來讓紙張達到抗菌與防止蟲害的效果,以此延長紙張的保存時間。這種以天然黃檗加工紙張的技術與概念,在唐代就已經盛行,甚至同時會在紙上塗一層薄蠟,讓紙張更平整光潔。有些加蠟紙若同時結合其他礦物或顏料,就成為昂貴的粉蠟箋,然而加工的藝術卻不僅僅如此。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頁中畫心的部分。雖然多數學者認為此件是唐代摹本,但是也足...


低調的奢華

然而在一切都追求高雅的文房當中,豈會讓紙張只停留在好寫的階段?因此在現存唐宋時期的書法作品中,就有為了藝術性,而使用繼續加工的紙張,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手卷,作品當中就有瓜果的「砑花」,並且能在文獻中找到對應記載,如宋代陶穀《清異錄》所述五代時期:「姚顗子侄善造五色箋,光緊精華。砑紙版乃沉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獅鳳蟲魚、壽星八仙、鐘鼎文,幅幅不同,文縷奇細,號『砑光小本』。余嘗詢其訣,顗侄云:『妙處與作墨同,用膠有工拙耳。』」就有提及在紙張上壓出如同浮水印圖樣的效果。

以往欣賞與研究古代書帖,極少探討紙張加工的低調與奢華,然而如果將自己置身在當年書寫的情境下,之所以選擇更為昂貴的藝術加工紙,必然是對於收到信札或書跡者的重視。這類的加工紙的製作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除了有些工序複雜、紋飾豐富之外,樸素的蠟箋則是以尚能受墨卻不暈染為主,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于右任寫給何應欽的對聯。可惜在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幾乎不再生產這類細節豐富的紙張,但是近年來隨著工業與科技的支援與市場需求,各式的加工紙又琳琅滿目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有時間不妨逛一下筆墨莊,買幾張漂亮的加工紙來試寫,並請別擔心墨汁暈開的問題!

《宋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手卷局部。圖片經過對比的加強,明顯可見到瓜藤的砑花圖案。...

1.砑:「一ㄚˋ」,指用力軋磨,或壓實磨光,使器物光滑。

2.明礬類:化學組成為硫酸鋁鉀,加入紙張內可填補纖維空隙也可防蟲。

3.小檗鹼:是一種生物鹼,存在於小檗屬與黃連屬植物中。有抗菌、消炎、防蟲等效果。

●專欄「文房百寶」:送潮人,來自桃園,大學與研究所專攻工程科學與天文學,曾有多次翻譯科普書籍與演講、展覽經驗,喜愛古典文學、藝術與服飾等,平素裡也略有涉獵。期望能將自己生活體驗中,美好的、趣味的所學及感受,逐一向大家分享並多多交流。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送潮人

筆名源自蘇東坡的詞句:「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期許自己能從...

書法 藝術 歷史 國立故宮博物院 創,專欄 琅琅專欄 宋代 文房百寶 送潮人

推薦文章

留言